意大利开展国际艺术犯罪研究
2009-10-08 16:15:15 Yael I. Friedman 编译/晓乙
相关链接:由(日)西尾生一伪造名画被逮捕谈起
如今,涉及艺术的犯罪案件似乎比从前更加引人注意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意大利出现了一项自称为世界首个专门从事国际艺术犯罪研究的新项目,ARTnews的一项调查显示,市场上的俄罗斯现代艺术作品伪作要多过真品,《纽约时报》长期调查了越南艺术品的真实性问题,美国密歇根州奥克兰郡的一起诉讼指控Park West画廊去年在一艘游艇上贩卖伪作给毫无戒心的游客。这些例子说明艺术诈骗犯罪率正在上升,同时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在其他金融交易中十分精明的人,在购买时候却那么容易上当受骗?究竟是艺术品的什么魔力使得买家会犯仅仅通过简单调查就可以避免的错误呢?
美国加州的心理学博士罗姆·巴拉夫曼,与他的哥哥欧瑞合写了一部开创性的著作《摇摆:非理性行为的不可抗力》,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在于个体的情绪推动作用。巴拉夫曼解释道:“人们购物的时候,最初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将按照我能接受的价位挑选,超过那个上线的物品对于我来说就不值得了’——但是人们没有计算的是情绪的附加作用,那使得他们很难坚持当初的想法。”
这在购买艺术品的行为上表现得更明显。经验丰富的收藏家将那些成功的艺术诈骗归罪于初涉艺术市场的新手过于盲目,他们太容易受情绪的左右而落入圈套。事实上,一些顶级的收藏家偶尔也会打眼,并为此付出高昂的学费。
虽然大多数人都不愿谈及他们曾经上当受骗的经历,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收藏家,还是在接受ARTINFO采访时吐露了部分实情。这位收藏家目前跻身ARTnews全球前200位收藏家名列,当被问及在购买艺术品时是否有过冲动的经历,这位收藏家首先指出“艺术品高昂的价格标签是不允许冲动的”。犹豫片刻之后,他承认道,“我有过一两次冲动的时候,并且因为冲动犯了错误。当时以为眼睛是最好的裁判,本应该在买之前仔细辨别真伪,但是我没有。”
另一位经验丰富的收藏家,鲍勃·卡西,格莱美奖的提名制片人和音乐监制,收集印刷品和其他艺术品已经40多年了,告诉记者:“我只根据我的个人品味和喜好来购买,在一个确定的价格水平上查看作品的出处、来源,在做投资决定的时候多加权衡。”虽然很少对自己的投资感到后悔,卡西若有所思地说,他可能会在拍卖会上难以自持,在不该举牌的时候举牌竞标。但是,他总认为如果不举牌的话会留下更大的遗憾。
当然,经验不足的收藏者面对商家的宣传和推销时会更加脆弱,禁不起诱惑。据艺术犯罪调查协会的创始人诺亚·查尼说,几个因素结合起来,使毫无戒心的收藏者更容易受到不法艺术商的欺骗和盘剥。查尼就是在意大利主持那个新的艺术犯罪研究项目的人,他注意到“艺术市场是一个如此奇怪的机体。它被看作一个人人都想加入的精英俱乐部……如果你是它的一分子,就要遵守游戏规则。”
同时,这个市场有着“握手示好和君子协定的悠久历史”,查尼补充道,就像邦妮·麦格尼斯·加德纳,美国联邦调查局艺术盗窃稽查组的负责人观察到的,“越是经验少的买家越不愿追问艺术品的细节问题,因为那将暴露他们的浅薄无知。”
此外,查尼指出在一笔艺术品交易中,几乎每个当事人都存在因非理性情绪而犯错误的概率。如果一件作品是真的,那么每个人都希望占有它。他认为,“目前国际上有许多造假、销假的艺术犯罪团伙,伪造的艺术品通过秘密途径销往大多数国家。因为鉴定是中间人的工作,而且很难有绝对标准。那么出售伪作的艺术商可能由于之前信誉较好,而不用以任何方式负刑事责任。”
事实上,大多数交易的当事人都缺乏公正无私和客观的精神。为了弥补这个漏洞,查尼的一些学生已经着手组织一个实体来实现这个职能。如果这一尝试成功的话,它将帮助调节和改变艺术市场的现状,使其变得更加透明。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在购买艺术品时落入陷阱,收藏家们——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手,还是门外汉,都必须努力克服非理性情绪的摆布。菲丽丝·罗格芙,一位资深鉴定师,在艺术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将近30年,感叹到“收藏者们为了炫耀‘我有一件这样的作品’,在缺乏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就轻易掏了腰包,这让我感到震惊。”她发现画廊策划的开幕仪式很容易成功利用人们的这种非理性情绪,并注意到“买家们通常像在拍卖场上那样狂热地落入他们的圈套。”
她回忆起一个例子,有位客户看中一幅油画,他知道罗格芙可以帮助他把价格砍掉20%,但是“他和他的妻子在展览的开幕式上喝了香槟,一高兴当时就买下了那幅画。” 罗格芙强调,这种“诱惑力”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不幸的是,艺术市场并没受到什么好的影响,诚信度反倒进一步降低。罗格芙若有所思地说,“互联网似乎导致艺术市场更大面积的死亡。”当被问到网购艺术品的买家依靠什么鉴定真伪时,罗格芙回答:“如果作品是廉价的,他们就不太介意真假。”
查尼认为,“不在互联网上购物是避免上当受骗的通用规则——实地购物至少可以找个专家来看看。”不过互联网交易目前已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艺术市场,这是显而易见的。私人藏家可能认为,每次花费数百元网购艺术品一赌真伪不会有太大损失,但是累积效应仍然不可小觑。
丽贝卡·穆莱恩,前纽约州司法部长助理说,自从上世纪80年代艺术诈骗泛滥以来,很难断定情况是否有所改观,或许仅仅是那些惯犯变得越来越精明了。回想当初,市场上充斥着许多伪造的艺术品,冒充出自达利和其他艺术家之手。穆莱恩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关于艺术诈骗的投诉到达司法部长办公室,最终在1987年她受命对Convertine画廊臭名昭著的“达利案件”提起公讼。
不过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些事件逐渐平息。她注意到,财力雄厚的受害者很少由于上当受骗而投诉,虽然他们经常蒙受痛苦的损失,但都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在达利案件中,“没有人失去他们的毕生积蓄;相比之下,在操纵股价、财务策划师诈骗或不正当房地产交易等其他类型的案件中,人们可能倾家荡产。”由此她得出结论,那些精心设计的骗局,实际上都是以这些富有人群为目标的。
所有接受采访的人都强调,收藏者必须始终保持耳聪目明,并要学会不耻下问。正如伟大的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在一篇如何评判艺术品的文章中所写,“我们应当认真品评我们所关心的东西。”
(来源/ARTINFO)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