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邱黯雄作品中的不连续性

2009-10-14 12:30:33 萨拉.柯耐尔

  在关于邱黯雄动画作品的文字结尾,长谷川佑子提到了“表现性的艺术家” [注1];而瑞典的方舟美术馆在邱黯雄的“乌托邦”主题个展中,更准确地将他的作品归入“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中[注2]。因为“新山海经”中那些奇异的景致,符合了这一风格的的符号要求。可是,这种划分的意义已经渐渐停留在字面上,因为从现代美术开始,各种美术风格和流派的划分,与其说是内在的,不如说是形式上的;不论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还是他们的继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创造“逻辑上的不连续性”,以便能够“直接传达艺术家的心灵”[注 3]。

  这种不连续性形态各异,而且存在于每一件成功的现代美术作品中。在继续讨论它的根源之前,我们先看一些不连续性在邱黯雄的作品中最直接的体现。在“江南错”中,最大的断裂来自观众对“叙事”的期待,因为片中唯一的叙事就是时间的流逝。这一“不连续”激发了对作品的审美观察。

  “新山海经1”有了坚实的解读背景,但叙事逻辑的细微偏移(不连续性),表现了作品的内在矛盾和作者的心境。例如,作品标志性的黑衣人拔地而起,飞向天空的场景,其实已经脱离了作品来自远古的视角——从逻辑上讲,那些黑衣人不是虚拟的远古的叙事者窥见的神秘造物,而是作者用自己的身份放入场景的象征形象。在“民国风景”中,叙事性重新减弱,场景间逻辑的断裂随处可见,这赋予了每个场景各自的意境。

  邱黯雄说,他创作的来源就是经验[注4]。“空中的”当中的符号,就像是作者内心经验的直接描绘;而观众的解读,却只能依赖自己的经验。作者经验与观众经验的差距,产生了不连续性。面对这种隔阂,观众喜欢本能地用“共识”来获得“合理”的解读——比如“文明的自我毁灭”——以便填补这种不连续的鸿沟。可是,这种“共识”往往让作品失去了它应有的美感——“空中的”也许只是作者的一种冥想。

  作家威尔奇在战争爆发的当天写了一封家信,整封信都在描述一个玩偶商店——看起来,这封信十分特别,作者在反对战争,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留恋——但实际情况是,威尔奇根本不知道战争爆发了。如果读一下邱黯雄自己的文字,比如“物象世界里的生产”,或者“新山海经自序”[注5],也能发现他与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们有着相似的心境。但竭尽所能地寻找蛛丝马迹,重建“合理”的沟通和联系,本来就是一种破坏审美的做法。更好的办法,还是回到作品本身来寻找它的本意。

  “不连续性”作为一种对审美方法的哲学探索,来自探讨人自身与外界联系的一本著作,伯格森的“物质与记忆”。简单地说,人通过分割外部世界的连续性,获得对其中某一部分的感知,(因为人无法同时感知全世界)。这种不连续的“感知”,会选择相关的记忆;而这些选择性的记忆会形成特定的动作,作为对感知的反馈。这种由不连续的感知带来的选择记忆的过程,刺激了各种感情的产生(也是人心区别于石头的根本:石头的感知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延伸到审美的范围,这一由观众“发现”作品展示的符号之间的断裂,并产生内在反馈的过程,正是艺术作品的传递得以实现的根本。

  西方分析的艺术方法论,并非与东方的艺术思想格格不入。在伯格森的“不连续”理论出现之前,传统水墨画的“留白”就已经成为这一理论的注解。而邱黯雄的动画作品对留白有了新的处理方式,也成为他作品内部的不连续性的最好例子。

  在最早的影像作品“江南错”当中,原本的画面透视被压缩为水墨画中想象的真实。随后,与“江南错”相反,“空中的”尝试如何通过运动,把空间加入平面中的留白。这种运动创造空间的形式在“新山海经1”和“民国风景”中得到了全面的表现。空间产生的典型是这样的:“民国风景”中,当一叶扁舟划过,我们才“看到”了湖水。留白原本是水墨画中想象的真实,而邱黯雄用运动(或者说时间)将这些留白拉伸为逻辑上的空间。这种与感知的游戏,只是不连续性的第一步。

  在邱黯雄的作品中,每一个场景的空间和运动都只是基于一幅画来表现的;作品不会从不同角度来描绘同一个画中的空间[注6]。这一方面是技术上的限制,另一方面,“镜头”的静止和单一视角,也让每个场景都否定了画外空间的存在。比起影片,他的作品更像一出舞台剧——舞台无法移动,只有布景和演员在动——世界的再现是通过不同场景的切换带来的,而不是世界在同一场景内的延续。传统水墨画提供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想象(不连续性);在邱黯雄的作品中,空间和时间得到了再现,而想象则交由场景的切换这一动作本身……

  关于作品,重要的不是发现所有的“不连续”,而是去接受它们所传递的。关于“新山海经1”的最后一个场景,长谷川佑子把它和佛雷德里希的风景画比较,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邱黯雄的作品与其说是一种表达,不如说是一种心境。他用这种心境,看着这个世界。

  注1:见长谷川佑子的文章“见证迷幻之地——邱黯雄”

  注2:见该美术馆网站关于此次展出的有关文字:http://www.arken.dk/composite-1210.htm

  注3:萨拉.柯耐尔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欧阳英 樊小明译,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 209页

  注4:见本书中与邱黯雄的对谈记录

  注5:见邱黯雄个人网站:http://www.qiuanxiong.com

  注6:这一特点的总结只限于作者到目前为止发表的动画作品。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