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建馆60年庆典开幕
2009-11-12 17:06:19 雅昌艺术网综合
11月12日,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举行建馆60周年庆典。辽宁省博物馆前身为东北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12万件,藏品多达17个门类,尤以晋唐宋元书画、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历代碑志、历代货币等展品最具特色。前不久,辽宁省博物馆被评为国内首批8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
辽宁省博物馆为了庆祝六十华诞,从12日起至明年1月4日免费展出《华采若英———中国古代缂丝刺绣精品展》。
展品与朱启钤的收藏有关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介绍,该馆馆藏丝绣类文物,收藏丰富,尤以缂(kè)丝和刺绣藏品最为突出,数量达200余件/套,其中又以模仿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观赏性作品为大宗。本次展览共展出缂丝、刺绣作品54件/套。此外,辽博还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展6件作品。
辽宁省博物馆拥有缂丝和刺绣,与袁世凯执政时期代总理朱启钤(qián)有关。朱启钤自幼对丝绣物品产生浓厚兴趣,到北京任职后,他经常收购此类物品。
1929年,朱启钤急需用钱,遂以20万银元的价格半卖半送给亲属张学良,附加条件是不可将这批珍品流失海外。张学良不敢大意,一直将这批宝物存放在边业银行金库中。
解放战争期间,朱启钤担心这批珍品毁于战火,将其转移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暂存。直至北平解放,它们又回到了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
用头发刺绣眉毛 挺难
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朴文英说:“在这些珍品中,最为珍贵的一件缂丝作品是北宋的《紫鸾鹊谱图轴》。这件作品高1米多,完整地保存了两组图案。”
“缂丝作品不易保存,如环境过湿它会发霉,如过干又会断裂,目前存世的大多数北宋时期的缂丝作品为残片,这件图轴完整保存近千年很难得。”朴文英说,这件作品是1920年春天朱启钤在北京琉璃厂购得。
在众多刺绣作品中,以一件明代的《顾绣弥勒佛像图》最为夺目,该作品上方还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题字。
朴文英指着眉毛部分说,这是用头发制作而成,从其柔软程度看,这种头发应该不是成年人的而是来自婴儿。以成年人头发刺绣已难于掌握,用婴儿的头发来制作就更难了。
工匠现场做缂丝 挺熬神
为了让市民了解缂丝和刺绣工艺,辽博还特意从苏州请来两位能工巧匠进行现场展示。
一位女工匠准备制作一件“一鸟双桃图”。
她每向前穿一次梭都要用器具密实一下线,然后再继续推进,用一个小时大约也就只能做好几平方厘米,如果觉得做得不好还要拆掉重做,十分熬神。
“一般做这样一幅缂丝图要一两个月,最快也要20多天,市场售价大约四五千块吧。”这位女工匠已经干了20多年,她说,做缂丝并不难学,但要想精通却非常难。
缂丝:用刀雕琢过的丝绸
缂丝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缂毛工艺,是以本色生丝为经,各色彩丝为纬,用“通经断纬”的织法,纯手工织成的高级丝织物。
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又被学者誉为“用刀雕琢过的丝绸”。
缂丝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时发展最为迅速。以书画为蓝本织造的观赏性缂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肆流行。辽、西夏国服装、日用品等大量使用金线缂织。
辽宁省博物馆简介
辽宁省博物馆于1949年成立,是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成立至今的56年间,辽宁省博物馆在首创讲解员制度、率先摹制清宫散佚书画等方面作为先行者积累下了很多可资参考的经验。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7类文物,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责任编辑:谢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