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铎:执著一生 繁花似锦
2009-12-08 10:53:12 潘公凯
张振铎 樱花鸟石 47×83cm 1958年
近些年来,我一直奔忙于学院管理、创作、教学与学术研究之间,常常倍感疲惫。在北京的炎炎夏日之中,有幸较为全面地拜阅了张振铎先生的作品和传记,犹如一阵馨香的清风沁入心脾,顿时交织着欣喜、亲切、尊敬和怀念的复杂感情。这些作品和传记带着我的思绪进入了张先生那色彩斑斓而又高雅逸远的人生和艺术世界。
1908年生于浙江浦江的张振铎先生,先天带着江南灵秀之气,加之书香世家的培养与教育,自幼便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发展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国学基础。随着对书画艺术研习的日益深入,执著勤奋的求学态度以及经亨颐、潘天寿等名师的悉心指点,他迅速在同辈中脱颖而出,25岁便成为上海新华艺专教授的他,为世人所称奇。20世纪初伴随着中华民族危难的日益加深,张先生与当时众多有识之士和民族精英一样,主动肩负起了民族文化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此间他与诸闻韵、吴茀之、张书旂加入了由潘天寿发起成立的“白社”,共同为传承和振兴民族传统文化倾力付出。亦如我近年的研究所述,正是张先生这些有识之士和民族精英“自觉”的策略性选择,构筑了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之路,并为现今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艺术创作上,张先生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其写意花鸟画上,他的作品既继承了宋元花鸟画的传统底蕴,又从岭南画派等处吸收营养,作品浓墨重彩,张弛有度,造型严谨,写实传神,给人以清新悦目、厚重雅致的感觉。张先生的花鸟画既重用墨,又重设色,整个画面构图有别于传统的回折穿插方式,多以画幅中心作为焦点,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多样的表现方法,且下笔肯定,落墨滋润,客观造型与随心写意在他的控制下能很好地在画面中互补共生,辅以苍劲有力的书法及精巧妙趣的篆印,使得作品富有传统文人花鸟画的意趣与风貌。在精于绘画创作的同时,张先生还勤于治学,在诗文、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是深有造诣。他在创作之余撰写了大量的学理画论、创作心得、鉴赏评析,这些平实精到的文字让后学者受益匪浅,成为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花鸟画历来容易被人看作是文人案头把玩的小品,虽然意趣盎然,但易失气概。但张先生却恰好给自己创作的花鸟画赋予了沉雄大气的品格与内涵。因为他特别注重在生活中扩展自己的视野,坚持在广袤的大自然雄奇造化中去亲身感受,并勤勉刻苦地不断地将这些内心所得进行提炼融会,最终通过纯熟的笔墨技巧将这些豪情壮志实现于笔端。因此观众很容易就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之气,这一点在花鸟画中实属难得。
对于艺术家而言,最难的或许并不是树立自我作品的风格面貌,而是不断地执著进取、锐意求变,超越自我已有的程式,寻求艺术生命的长青。从这一点而言,我想张振铎先生算是一个范例。张先生在他一生的从艺生涯中,几乎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艺术之路的探寻和实验,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这一历程的见证。从早期笔墨严谨、色彩清新的特点,到晚年的笔墨洗练豪放、设色古雅、气韵高远的风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一名老国画艺术家是如何坚定地走过自己艺术之路,并不断收获辛勤成果的。
仔细看来,张先生的作品不仅保存了传统花鸟画的韵味和意趣,同时还恰当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因此,脱离了对古人和前辈一味地重复和摹写,使得作品更具现代气息。所以,力图最大程度地反映新时代的社会生活是张先生作品的又一特色。当然,为了能实现这样的诉求,张先生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也因此有了自己独到的成就——他笔下的花鸟虫鱼,似乎都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而不再是天地间的普通一物。正因为如此,张先生在现代中国花鸟画坛中成为了广受敬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
投身艺术教育事业是张先生艺术人生的另一条主线。他从25岁任上海新华艺专教授开始,在随后的60余年中曾先后在昆明国立艺专、重庆西南美专、武昌艺专、华中师范学院、湖北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大专院校任教。张先生认真细致的教学实践,无私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有的艺术感受和创作心得都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今,这些学子中不少成为了成就突出的画家,由此称张先生门下“繁花似锦、桃李成荫”毫不为过。
作为一个诚恳朴实、对艺术孜孜以求并对中国画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艺术家,以及一个执著于艺术教育的人民教师,张先生的离去是我国文艺界的一大损失,也使得亲友学子以及我们这些艺术界的同道们感到无比的惋惜。今天有幸在张振铎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回顾他的艺术之路,缅怀他的人品画品,我想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很好的传统教育,希望张先生毕生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能被我们很好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犹如他笔下的画作一样,繁花似锦。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