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综合——观点集萃
2009-12-18 15:29:48 未知
建立我们的抽象艺术的话语
何桂彦在《遮蔽与显现:抽象艺术需要的不仅仅是市场》(雅昌艺术网12月15日)一文中认为:近年来,抽象类的作品在国内一些重要的拍卖和艺术博览会上频频出现,它们以高价卖出,不断刷新过去的市场记录。悄然之间,抽象艺术的复兴竟成为了美术界和收藏界一个热衷讨论的话题。艺术市场对抽象艺术的接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至少,它可以成为当下抽象艺术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但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是:中国抽象艺术的收藏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极少数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在拍卖中屡创新高外,大部分的抽象作品仍无人问津。抽象艺术能否复兴,在本质上与艺术市场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关键的地方仍在于,我们是否能建立一套有别于西方抽象艺术的艺术史话语,将中国的抽象艺术与它身处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语境联系起来,从而在艺术史的梳理与书写中呈现出它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换言之,抽象艺术史的书写既是一个“去蔽”的过程,也是一个显现抽象艺术价值的过程。事实上,当下与抽象艺术有关的市场行为仍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否则就会催生出大量的“伪抽象”作品。
批评理应参与价值建构
杨卫在《批评也是一种创造》(《批评家》第11期)一文中认为:过去之所以能够涌现出许多触类旁通的全才人物,主要是基于一个稳定的社会价值系统,文人作为承载这种价值的核心力量,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都受到这种价值的天然庇护。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冯梦龙、金圣叹、毛宗岗等准批评家,但他们的批评视野主要还是依赖于文本,近似于借题发挥,属于二度创作。这也基本构成了过去所谓“文论”和“画论”的一个阐释框架,即批评理论作为创作的一种引申,本身就被创作所包涵。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显然不是这么简单。如果说在一个稳定的价值系统内,批评很难从创作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旁证,那么在一个价值动荡时期,批评就有可能与创作一样具有价值建构的同等内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要比创作更加直接,也更加深刻有效。在一个价值稳定的系统或时期里,诸如文人画系统,判断或者眼力是一种鉴赏家的眼光,而在价值体系的大变动的时期,判断的本身和过程即是参与价值体系的重建过程。
艺术品典当的四个缺陷
西沐在《中国艺术品典当应该怎么走?》(《美术报》12月12日)一文中认为:艺术品典当的运作流程可分为五步:一是鉴定,不仅在于真伪的判别,还要对其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做出判断;二是评估,不仅要对艺术品本身的优劣高下心中有数,还要熟知市场行情;三是价格协商,典当行的估价和委托人的心理价位如果有很大的落差,就会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四是封样,将艺术品用骑缝签字封存于金库,实地录像;五是支付当金。由于目前国内的拍卖市场比较混乱,实际的拍卖价格水分很大,这让保险公司不得不谨慎行事。即使典当公司与送典人在价格上达成一致,也很难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特别是目前艺术品市场造假的情况比较严重,有些赝品甚至可以瞒过专业人士的眼睛。比如有人拿价值几百元的赝品到典当公司典当,说是价值很高,但典当成功后,又不赎回,典当公司的损失就会很大。艺术品投资巨大收益的背后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因为艺术品典当的缺陷有四个:一是流通性差;二是真伪难辨;三是潮流易变;四是品相难以保持,发黄、折皱、破碎都会降低艺术品的价值。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