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延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010-01-26 11:45:01 陆中秋

  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赏完了刘延风先生的画作之后便发现,其作品正是这句话最为贴切的注解。

  刘延风出生于书香门弟世家,伴随刘延风的童年、少年的成长,是古典的传统文化滋养熏陶。对历代诗词歌赋、名章典句的研习和博闻强识,后来成为他综合艺术修养的根本。“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是刘延风为人之信条。

  多年来,刘延风每日研读历代经典书画作品所花的时间、精力远过用于作画。即使在酒店里、飞机上,司空图的《诗品》,庚肩的《画品》也常是手不释卷、一读再读。而中国往古先哲深睿高华的感悟、史家博雅浩瀚的大义微言,诗家沉雄逸迈的文思,恰恰铺垫和造就了刘延风今日作品中独具的文化底蕴和他的情致操守,在内心的世界里,建立了一个晶莹朗澄的意境。

  走进刘延风的画室,环顾四周墙上的画作,便会即刻被其作品不拘一格的用笔,浓墨挥洒的气势,水墨淋漓的韵味所吸引。这些作品似乎完全不同于人们日常所见到的中国水墨画作,因为在画纸上,任何技法都已经退隐到作品所体现出的气韵之后无迹可寻,人们所看到的,只有中国独有的文人情怀,无论是荷花翠鸟,还是雪竹凝云,都是刘延风用笔墨浓浓淡淡地以气挥洒出来的。它既冲击着观者的视觉,也震撼着观者的心灵。

  对此,刘延风自己解释说:“作画当用心,当找出描摹之物背后的‘神’。一幅提炼自然的画看下来,一定要使人感到自然的伟大。只有你用心去画了,才会生出深厚的感情,才能画出他的神气。”

  毫无疑问,刘延风用笔墨画出了这份国画中最为讲究的“神”,有美术评论家在观看过其画作之后,曾赞叹他“实现了造化与心源的互动往来,使那‘天人合一’的哲学在他的笔墨中得到了生动的妙合”。

  正所谓丹青难写是精神。刘延风的《雪竹》“竹坚实、挺拔,傲雪而激情喷涌、浩气凌空”。人们常说画如其人,在刘延风的作品中,雪、竹、兰、鹰、荷这些典型景观构成了其画作的主要内容,而它们所代表的超然气质和脱俗品格,也正是画家多年来埋首书案、不求闻达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在面对经济大潮,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机会和诱惑,刘延风凭借内心的坚持和爱人的支持,一直只固守着一句话:“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

  刘延风善花鸟、山水、人物、草虫、走兽、清供、楼台、舟楫等各科各法,且笔墨体势典丽,其画风渊雅静穆、高古清逸。其构图布局的匠心独运、虚灵简静、诗跋题款的隽妙、文采的瞻富,处处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的独特理解和自拓衢路的追求。有人曾这样评价刘延风先生的画作:“延风以大思路、大气魄的审美眼光,大跌宕、大起伏的节律韵势,大刀阔斧、大笔挥洒的笔墨语言,创造了属于他个人的文法画式。”

  对于任何一位画家,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都是毕生所要追求的理想,刘延风也不例外,传神,一直是他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则成了他的原则。刘延风的写意花鸟画泽古功深,花鸟中体现出生命的律动,与众多的花鸟画表现角度不同,他强调整体观念,对此,刘延风解释说:“‘外师造化’就是出去写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到大自然里面去看、去感受。‘中得心源’就是在看过大自然的各种风貌、感情,通过你的反刍,然后细心地揣摩,成为自己的东西。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也可以说是现实和浪漫的结合。如“雪竹”,黑白相继,看上去给人感觉是在不可名状之中。但是,这种墨色浓重、深厚秀逸,正适合表现竹的坚韧、挺拔。墨者,神秘莫测,视之则玄妙无穷;白者,严整肃穆,察之则深奥不尽。黑白之间,万物尽藏其中矣。”

  “从创作上来讲,我画山水更有欲望。”在刘延风看来,山水画创作所占据的比重丝毫不亚于花鸟题材。《雪竹鸟雀》成功了,但自此之后,刘延风并没有重复自己的笔墨技巧,而是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境界,开拓新的艺术领域。由于常年生活在北京地区,刘延风喜欢表现北方原生态的景致,并通过多年来对自然的观察和创作技法的积淀而自成一家,其山水画创作极重“意境”——即艺术家内在的情感与自然美的互动相生所产生的新的审美境界。这一切,皆立足于刘延风对于“写生”的高度重视与持续的实践。

  写生对于画者的意义,恰在于能够始终保持对于自然的生动表现。据刘延风介绍,在其构思近作《荷塘秋色》的时候,他曾一度失去灵感,但通过翻阅自己过去几十年所积累的写生作品后,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感觉,甚至画面中的残荷都是从过去的写生中找到了造型来源。在当代山水画家越来越脱离自然的今天,刘延风用自己的实践说明了深入自然、与自然对话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笔笔要有出处,我的画,每一笔每一墨,都有着真实的生活依据,从不凭空想象而来。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必须要走出书斋,拒绝程式化的重复,回归自然的根本目的,恰在于让自己的作品最终呈现大格局。”

  之所以能做到这样,与刘延风几十年的感悟有关,“其实,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实际上并不一定能画出神情来。画随心动,画画就必须把自然景观和对人生的感悟融化在一起,名利、地位都不存在,往山上一站就是超世脱俗,山的淳朴可以净化灵魂。”所以,刘延风的画作没有任何雕凿之气,是墨随笔行,色依墨态,以诗人的气质和胸怀,在画图中尽情地挥洒着。

  画意无尽。

  “作画几十年了,我感觉前十几年,自己始终在临摹、写生、研究、探索而缺乏自家面貌。有了积累之后,才逐渐开始出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之后这些年,自己的感觉是不仅在于表现技巧要不断丰富,更重要的是在于精神、意境、气韵的不断追求、塑造上。”在刘延风看来,自己画的并不是具体的山水或是花鸟,而是透过这些,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与情愫。那是一颗美好、纯洁的大爱之心,化作了刘延风笔下拟人化、富含感情的景致。

  艺术家的精神层次是艺术的先决条件,一种傲岸是必须的,一种贵族的态度也是必须的,一个独特的个性更是必须的。刘延风曾说:“中国画是被理想化的艺术,有着很强的寄寓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圣贤高隐,高蹈倜傥,超俗不群而又洁身自好的人格精神令人敬慕向往,使我不知不觉的放入更多的精神寄托,而这种寄托在今天这样躁动激烈的社会中显得无处藏身……”于画者而言,恃才、聘学、做身份、好攀引,皆是世俗之病。刘延风其画有传统文化的澡雪;刘延风其人,却不独有传统文人中和内敛的浓郁的书卷气质,更且爽迈率真、真诚豪侠,一如其画。

  艺路天涯,甘苦自知。刘延风年过不惑,已司出许多。其过人的勤奋、聪颖的天赋加上社会的认知,使他创作之路可以既艰苦且欢欣。有人说:“余识任君会友席间,初识亦循循然散谈谦和,久而稔熟亦彬彬然清癯木讷。其画也,一‘文’足可以概之也:‘文之以采章,昭之以风雅,君之谓也。造谐天才,逢之亦难,吾能逢而友之,且殷殷待大器之成。”

  大器终成有时。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