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为何缺文化
2010-01-29 10:17:46 段炼
出门旅游看什么?是否参观美术馆?这个问题涉及游客的文化素质问题,也涉及整体的国民素质问题。但是,若游客不参观美术馆,便真是国人没素质,还是中国旅游没文化?
我买了不少出行欧洲的旅游手册,多是欧美出版的英文系列套书,既有大部头的全欧旅游通览,也有欧洲名城的单本小册子。这些手册的共同特点,是介绍各地旅游景点时,会推荐当地的主要美术馆或艺术博物馆,甚至将其列为旅游首选,例如巴黎的罗浮宫和奥赛美术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国立美术馆和泰特美术馆,以及罗马的梵蒂冈博物馆,等等。到这些地方参观,主要是看画,看欧洲历代艺术作品。
我也买了不少国内出版的中国旅游手册,也是各种套书,包括各地旅游通览和主要城市的单本小册子。这些书的最大特点,是很少有或者干脆没有各城市美术馆或艺术博物馆的介绍。比方说,前两年的夏天我都在旅游名城杭州度过,但手头的旅游书,却没有列出杭州的美术馆。我在杭州居住的时间加起来近半年,其间竟然没在当地逛过一个美术馆。不消说,看画并不在国人的旅游日程中。
我几乎每年都到欧洲旅游,在所到之处,总是从一个美术馆到另一个美术馆,马不停蹄地奔波参观,美术馆是我出行欧洲的首要目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像我一样喜欢看画,也许他们对美术馆没兴趣,因为他们并非艺术家。那么,游客出行究竟看什么?所谓“观光”,如果就是观看风光,那么什么是风光?国内的旅游手册介绍的多是山水风景和古镇遗迹之类,即所谓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可是,游客们也并非都是生态学家或考古学家。
此处的问题依然如故:旅游出行看什么?
我的家乡是四川成都,可是四川省博物馆我只参观过两次。第一次是20多年前,省博物馆还在人民南路旧址,其藏品很少对公众开放。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我参加四川大学和省文化厅组织的一个电视摄制组,拍摄三星堆考古发掘的专题文献片,我写作剧本,片名《蜀国之谜》。当时出土的三星堆宝藏,都收藏在省博物馆内,所以摄制组不仅到出土现场拍摄,也前往省博物馆拍摄。那是国内关于三星堆的第一部电视专题文献片,1990年在四川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获得了省文化厅和中央电视台当年的大奖。由于写作剧本,我有机会第一次参观了省博物馆。
还在拍片的时候,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史教授易英带学生到成都考察古代艺术,想参观省博物馆,但不得其门而入。省博要么不开门,要么不展示藏品,而师生一行又无时间坐等。于是,我自告奋勇,说是认识省博的人,便与易英一道前往联系。进了省博办公室,不料那人满口官腔,说到底就一句话:不能参观。悻然告退时,易英说:我每年都带学生到全国各地参观,成都已来过多次,但总与四川省博物馆无缘。听此一说,我觉得自己实在颜面无光。
20多年很快就过去了,四川省博物馆已迁往城西的新址,并向公众开放藏品,今冬我有机会第二次参观,深叹今非昔比。如今四川省博物馆的办馆理念同西方文化大国的理念比较接近,注重藏品的陈列展示,也有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其服务项目、硬件设施等,基本与国际接轨。
此次参观,我在绘画馆看到了宋元明清和近代许多大师的作品,其中清人李鱓的花果册页,极富表现力,并以简约而获禅意,实为精品。清代画家中我最喜欢金陵八家的龚贤,曾写过研究其绘画的文章。这次在省博见到他一幅立式挂轴,是我在国内第一次看到龚贤山水。2006年夏天我在南京住了两个月,其间前往南京博物院,想看龚贤的画,因为那里是国内收藏龚贤作品最丰富的地方,可惜该院不对公众展示藏品。2007年夏天我前往沈阳的故宫博物院,想在满清的皇室故居参观龚贤绘画,竟然也无果而终。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就更不用说了,皇家藏品是很少对老百姓开放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其实观赏过很多龚贤真迹,但不是在国内,而是在美国的纽约和波士顿,那里的美术博物馆收藏有不少龚贤作品,并一律对公众开放,我甚至带学生去参观。2002年我有机会参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龚贤绘画和金陵八家作品,但不是在南京,却是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华美协进社陈列馆。由于这种讽刺性,此次在四川省博物馆见到龚贤真迹,才别有一番感叹。
言归正传,关于中国游客出游不参观美术馆的问题,在此便成了另一个问题:究竟是游客的文化素质低,还是旅游手册的编者文化素质低,或者是艺术博物馆的文化素质低,抑或三者互动?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