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走向本质——评美文的抽象画创作

2010-03-11 17:26:43 艾红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1910年俄国人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宣告:“我们正在迅速临近一个更富有理性、更有意识的构成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画家们将自豪地宣布他们的作品是‘构成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意识的创造的时代,绘画中的这种崭新的精神正与思维携手并进,正在迈向一个伟大精神的新纪元”[1];康定斯基的创作显示了来自抽象艺术无限自由的全部财富,其表现形式是极端的奔放。荷兰“风格派”代表人物蒙德里安的创作是从平行和垂直的运动里探索出单纯的韵律,以简化还原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最简单的因素,其表现宗旨是高度的理性和容忍,被称之为“冷抽象”或“几何抽象”。艺术所要求的东西,就是原始内在力量的显示,而抽象主义的路标正是指向这内在深处。

  如今,一位年轻的女画家,一个敏感的观察者,勇敢的实验者,正以她惊人的理解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探索着抽象艺术的多样性。她从2006年创作《飞——牡丹》系列、《小调》、《九寨沟》、《云霞满天》、《重奏》到2007年的《丝路花雨》系列、《牡丹》系列、2008年的《雨季的榕树》,再到2009年创作《抽象记忆》系列、《新视线》系列、《过去、现在、未来》系列、《山林之春、夏、秋、冬》系列、《看到的风景》系列等组画以及2010年的新作《中国节》系列、《舞之一》、《美好速度》等付出了艰辛而卓有成效的创造。她,就是美文,一位在蜗居中奋斗冥想的艺术家。

  美文早期的丙烯组画《飞——牡丹》为她奠定了很高的基石,是典型的中式思维与西式语言的碰合。她追求抽象性、象征感和构图的和谐对称,源于她对自然、生命、人生的感悟,源于她内心对安宁、平衡、美丽的祈求。画中的牡丹似花非花,似静非静,欲飞却止,这迷人的图形符号是她的独创。2007完成的《牡丹》系列是《飞——牡丹》的延续和升华,显示出造型与思想、表达与形式间无比匹配的关系,它们融合了蒙德里安、马蒂斯及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一些特点,从写实图形到抽象形态的飞越是一种凌空想象的结果;画面细碎镂花的肌理代表了一定的中式书写意味。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祥和、自然,和乔治·勃拉克[2]的《飞翔的鸟》相比,它们显然还多了一份“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3]呢。

  她曾经历过深刻的艺术转型,最终臣服在抽象艺术的魅力之下。2006年创作的《九寨沟》是即兴小品,轻音乐般的想象使作者无意间把波洛克同里希特联系起来了。《云霞满天》是偶然间用混合颜料进行材料表现而创作完成的,国画中的西派风使美文对色变极为痴迷。《丝路花雨》也属即兴小品,相当写意,借中式意境概念表达西式色彩,使颜料的材料味浓厚到引人入胜的程度,它是肌理与意境的体验与表达。作者对画底作了很多实验,《丝路花雨·蓝》尝试着多色层的交替变化,其色域肌理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情感张力。《女性抽象》系列是出于女性视觉而展开三幅绘画,其中的《小调》和《重奏》都是笔触性发挥,运用底色是美文的习惯爱好,这也是很多抽象画家的共同特质。2008年“里希特”对美文产生了很大的直接影响,她糅合了里氏的笔触感、影像意识及自己的现实回忆而创作出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她的作品给予人们一种合适的、完整的、坦率而朴素的、充满了力量而又温柔恬静的感觉,她在运用富有活力的、轻柔流畅的线条方面,已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如《雨季的榕树》记叙着影像感的真实与抽象感的幻化,其缠绵迷幻的空间与色调都向我们昭示了作者浪漫的内心世界和良好的艺术素养。《看到的风景》是《雨季的榕树》的延续创作,可以看到美文的创作方式也随自己实验的不断变换和深入,你很难估算她的下一幅作品会是怎样的面目。

  抽象艺术绝不是一种轻易的艺术,也不能说是哲学式的深奥的和不可言状,它是一种勇敢、果断而又危险的冒险事业,是一种包含了艺术家宗教信仰和最内在本质的艺术。当人们把罗斯科[4]的画说成是一些死气沉沉的大色块时,他生气了:难道你们感受不到它像人的心肺一样在稳定地脉动和呼吸吗?!他认为他的艺术是人类基本情感的表达,他的作品应该能震撼许多人的灵魂,如果这些观众有和他同样的精神感受的话。他经常在半明半暗的底色上作画,使用含混晦涩的色调,有时又用极简练的笔法在两小时之内出色地画成巨幅作品。当然,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尼采和冥思苦想上了。

  里希特[5]是继罗斯科之后又一位抽象画大家,以其具有强烈色彩和空间感的大幅作品闻名于世,他把抽象绘画和照片绘画同时进行创作,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反复转换。比起罗斯科来,里希特虽算不上纯粹的抽象主义者,但他把抽象绘画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思考”,当其他欧洲画家纷纷转向更时尚的艺术流派时,他却坚守抽象画。

  美文常常感慨:“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画抽象画很容易?我认为抽象画根本不容易。没有相应的思维和技法技巧的提炼,不作深刻的精神层面的升华是创作不了抽象作品的。我有时完成一幅小画也必须经过一个多月的思考。”不过美文很幸运,她艺术实验的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良好的艺术感觉使她在抽象艺术创作领域如鱼得水,突飞猛进。蒙德里安的纯色设计、波洛克灵动的音乐感和材料变化、罗斯科的情感表现、里希特的影像生活片段记忆是美文主动借鉴的西式语言,而她对中国传统意味的吸收则是以不知不觉的方式介入和融合的,如材料的书写性、纹样性、符号性、意象性等中国画的优越特点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作为女性来画“抽象”,其中的想象可能是不同寻常的。我看她抽象的秩序和理性并不亚于蒙氏,散发的激情和恣意也不弱于康氏。她把更加虔敬和热烈的感情,渗入到了抽象风景画和状态画创作中,描绘出三维空间中抽象的真实与灵动。《烟花》及《燃烧的笔触》表现出了作者空前的自信和张扬的激情,画面笔触遒劲潇洒,色调明快大方,一切恰到好处。《燃烧的笔触》是抽象笔触意味的中式书写表达,用情感的张力借以抒怀。作者对构图方面的考虑是自由自在的书写,这也说明了任何不受具象约束的艺术都包含着自我创作的绝对必要性。一位艺术家,如果缺乏从自我汲取养分的能力和独立自主地表现自我世界的才能,那么他(她)也就不具备创作的可能性。美文的《抽象记忆》和《旋律》可以回答处于现代技术节奏中的人们对协调和变化、均衡和意外、复杂和单纯的要求。每个人的本身都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世界。抽象艺术的关键乃在于发现自我,发现最内在的本质,并借助适当的技法去表现这种蕴藏深处的东西。

  美文对里希特抽象画的领悟如同蒙德里安受了立体派醍醐灌顶般的启示一样,短时期内她的作品就形成了一种日臻完善的抽象表现气质。里希特注重绘画的表面和结构的构成,他在取材于摄影或新闻图片的这类作品中加入自己的理念,将图像渐渐地隐在绘画里使观众透过模糊的图像去想象。他之所以制造如此抽象,是为了给人一种幻觉和动感,让观者发挥能动性。旅法华裔画家赵无极的铺陈设色方式及古文书写的底纹设计也对美文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赵无极那气势恢宏、令人沉醉的朦胧山水油画虽不算是纯粹的抽象绘画,但这些惊人的物像在色彩、韵律和肌理效果上深深地感染了美文。美文看重画面的内在空间、韵律和光,2010的组画“如影随形之一、二”、2010的《舞之一》便是她读透前辈赵无极和里希特语言,追求抽象空间的典范之作,正如奇利达[6]曾说:“空间是我们周围事物中最具活力的,就象精神的本质”。

  美文的《抽象记忆》系列似乎是在向罗斯科和纽曼[7]致敬,均匀平涂的色块中渗透着无限的光辉,画面隐约沉淀着一层看不透的物质。她越来越爱使用比较原始的油画技巧,在画布上直接用乳胶湿涂或干涂,她的目的是希望创造丰富而自然的色层痕迹,层层叠压、覆盖和渗透的效果。当然,她更擅长调混颜色。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混合着各种颜色,显现出一种自然而成的波状运动,这种波状不是薄如蝉翼的虚无缥缈,而是如梵·高画中的笔触饱蘸着色料,如此的执着和倔强!美文小幅作品中的独特之处是在深不可测的底层上表现涌动的波状运动,如2009年创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把抽象概念提取得更加本质化——《过去》是血色的意味,尽管有一抹亮光;《现在》是织物般的肌理,它温暖、关怀,历久弥新;《未来》是五彩斑斓中蕴含着希望和幻想。

  抽象艺术精确地表现了宇宙间的各种关系,它是普遍性的一种直接表达,也是作为个体的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一种表达。画家一旦掌握了熟练的技巧,就有可能在创作中直接而清楚地表达其最内心的存在。2009年美文创作了自己非常得意的油彩组画“山林之春、夏、秋、冬”,这四幅作品给人清爽、明快之感,它们表现的是作者对成长时期的自然环境的温馨记忆;该组画应用的艺术语言比较新颖、大胆,虽说其中依稀可辨波洛克“行动画派”、“滴画派”的影子,但堆积厚重颜料层的波洛克画作是不可与“山林”空灵、清新、梦幻的空间意境同日而语的。中式用笔的墨色枝干抽象又具象,似重非重;泼洒的绿色颜料有形无形,似叶非叶;酣畅淋漓的手法成就出了别样的韵致,让你真真切切地呼吸了美的气息!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些油彩画看上去很像丙烯画,作者创作的丙烯组画《如影随形》看上去又非常像油彩画,这大概也算是美文的特别之处吧。

  可以说,抽象艺术不仅是20世纪的艺术形式,而将是永恒表达宇宙本体的形式。无论是使用平凡色的瓦萨雷利[8]还是以研究色彩对比见长的德·库宁[9]抑或是表现怪异、风格独特的戈尔基[10],他们作为抽象画家代表的成就完全是以熟练的技巧和自觉的精神状态之间的协调为基础。艺术家就在这种协调之中,圆满地来体现他们的思想和意图。美文从不把抽象绘画当成单一题材内容的表达,她认为精神性可以有多种内容,在繁复的当代意识的前提下,绘画与生活的丰富性即是随时随刻的想象与重组,思维与灵感的起伏是抽象创作取之不尽的智慧之源;时代的审美意识在进步,只要有生活涌现在面前,世人就会驻足惊叹,美学性的生活发现是当代抽象艺术的真正动力。为此,美文在韬光养晦中厚积薄发,不时带给人们惊喜和感动,她的作品如同三月的春风沁人心脾,让芸芸众生可以在抽象艺术丰富多彩的形式中认识自己。

  主要参考文献:

  Peter Selz, Art In Our Times - A Pictorial History 1890-1980. Harry N.Abrams,Inc. 1981

  Ruhrberg·Schneckenburger·Fricke·Honnef, Art of the 20th Century. Taschen. 2000.

  Uta Grosenick, Art Now – The new directory to 136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ists. Taschen 2005

  Oliver Wick·Katy Spurrell Skira,Marcus Rothko. Philip Wilson Publishers Ltd. 2008

  Robert Storr·Gerhard Richter,Gerhard Richter: Forty Years Of Painting.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02

  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查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

  米歇尔·瑟福《抽象派绘画史》,王昭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1] 康定斯基著《论艺术的精神》,查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73页

  [2] 乔治·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法国立体派艺术的先驱人物。

  [3] 德国18世纪著名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对于古希腊艺术的评价。

  [4] 马克·罗斯科(Marcus Rothkowitz,1903-1970),生于拉脱维拉,1910年移民美国,成为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

  [5] 格哈特·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德国艺术家。

  [6] 奇利达(Eduardo Chillida,1924-2002),西班牙抽象派雕塑家。

  [7] 纽曼(Barnett Newman,1905-1970),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代表画家、色域代表画家。

  [8] 瓦萨雷利(Victor Vasarely,1906-1997)生于匈牙利,后移民法国巴黎,成为Op-Art先驱人物。

  [9] 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生于荷兰,后成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

  [10] 戈尔基(Arshile Gorky,1904-1948),生于亚美尼亚,后成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