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工厂——新金融时代的中国艺术
2010-04-16 09:46:52 张凡
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成立两周年新闻发布会
“玻璃工厂——新金融时代的中国艺术”开幕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成立两周年仪式现场
“玻璃工厂——新金融时代的中国艺术”开幕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成立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馆长夏季风、艺术总监左靖以及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孙建春、分别对于中心两年来的发展以及此次展览的相关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新闻发布会上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
夏季风:中心希望通过展览,出版、媒体和论坛,合力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起到一个根本性的作用。
夏季风(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馆长):这两面来,首先我对中心里边做的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展览、放映、论坛、出版这一块,我还是非常、非常满意的,但是就像刚才左靖老师说的一样,因为我们展开的项目会多,难免在一些具体的个案上可能会有一些毛糙,这个反过来也可以佐证中国社会为什么迅速发展的原因,跟整个当代艺术非常粗粒,但是有力量的这么一个氛围是相吻合的。我想这两年来,总体而言,我个人认为我们中心的方向还是比较明确的,而且整个走的速度还是比较迅速的。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今年的一些主要活动涉外的展览:第一个,是“文明站”,是澳大利亚在中国办的一个中国文化年的项目,这个项目有一个分支的项目在我们这里做,名称叫做“文明站”,既有澳大利亚的艺术家参加,也有我们中国艺术家参加的这么一个群展。
第二个,几个个展,刘大鸿的个展,汪建伟的个展等,实际上都是跟我们中心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案有关系,我们认为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些艺术家有一个评估,我们认为这批艺术家可能跟我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整个发展方向是吻合的,跟中国当代艺术整个发展的前景是相吻合的,所以说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艺术家。
除此之外,同时涉外的展览,“文明站”只是其中一个,其它是智利国家当代艺术展,这个展览是由智利外交部跟我们做的一个交流展,我们在下半年的时候也在智利策划一个展览,在智利实施的展览是我们一系列南美巡展的计划,等会儿我再介绍,我先介绍的主要是中心的展览。
接下去是西班牙一个女的新媒体艺术家瑟利亚达的一个个展,最后一个展览就是美术馆的一个展览,就像去年年底的工作坊计划一样,由《当代艺术与投资》跟《艺术与投资》两本杂志共同举办的一个展览,主要的参展艺术家来自于《当代艺术与投资》的封面人物,那个杂志每期都有一个美术馆,在年底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将近十几家,二十来个艺术家,从纸上的美术馆,杂志里纸上美术馆的形式转化为立体的展览,是规模非常大的一个展览。
接下来我说一下刚才谈到的“南美群展”的问题,一系列的展览。在7月份开始,对我们中心来讲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群展,我们在南美的智利、巴西包括芝加哥的阿根廷、古巴、墨西哥这些国家会展开有关中国当代艺术一系列的大型展览。
在7月24号开始,我们会跟智利外交部有一个交流的展览,我们把我们两年前开馆展的一个项目“趣味共同体”展览结构做了一个改变,对于里边的艺术家,以原先的展览为框架,但是我们对里边的艺术家做了一些重新的调整,在7月份会在智利国家的当代美术馆展出;9月份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展览移到巴西圣保罗当代美术馆展出,而且这个展览同时会作为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的一个外围展,同时除了这个展览还承办了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的论坛项目,包括到时候由我们的策展人,带着这个展览参展的部分艺术家,在圣保罗当代美术馆做一个有关于中国,尤其是2000年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论坛。这两个展览,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展览。
除此之外,在西班牙索非亚现代美术馆的一个分支机构,叫托马斯艺术中心推出我们国内80后年轻艺术家的一个个展,李青的个展。这个展览在索非亚现代美术馆托马斯艺术中心展览史上是类似中国最年轻艺术家的个展,李青的个展,他是前年在我们中心做过一个个展,后在上海多伦美术馆又做了一个巡展。
除此之外,在古巴、阿根廷,包括墨西哥会推出一系列的艺术家的个展,这个计划我们还在进行当中,因为还不太明确,所以说我只能先把一些非常明确的展览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今年要做的大体的几个工作。
“玻璃工厂”,包括上一个展览“亚洲路标——丰田艺术项目”,包括“玻璃工厂——新金融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包括我们在南美巡展的“趣味的共同体”的副标题叫做“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大家会发现有一个问题,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对有的词非常敏感,比如“新金融时代”的东西,包括“2000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包括“丰田艺术项目”等等很大,特别大。我们整体对这些展览的布局是希望有一个前瞻性的,对中国当代艺术整个发展是有推动性的展览方向在做。我想大家可能都非常清楚,比如说有关责任、义务担当之类的,有好多词看起来都特别大,但是我们希望把它落到一个实处。我想一个艺术中心,尤其是像我们这个规模比较大的艺术中心,应该有义务,也有责任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一个担当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展览的结构上会发现,我们会邀请很多艺术家,而且做的展览都特别大,基本上我们认为几个大的展览拿出去之后,对中国当代艺术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希望做到的是整个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会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除此之外,我们为什么要做论坛,为什么要做媒体,大家马上就明白过来了,我们希望不仅通过展览,同时也通过出版、媒体和论坛,整个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起到一个根本性的作用。
我们认为在经济危机之前的生态环境跟经济危机之后的生态环境是不一样的,这个之前可能大家都知道,它的逐利性比较强,尤其是整个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体系,或者说理论话语权不掌握在中国人手里面,主要是西方人说了算。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展览、出版,包括论坛能够改变这种局面。
左靖(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成立两周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很多论坛和系列放映活动,还有一系列的出版计划,对此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左靖把中心的工作总结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感谢大家的光临!今天正好是我们中心成立两周年的纪念日,两年以前我们第一个展览落户798,这两年也是非常不平凡的两年,也是我们历经了很大的困难,才走到了今天。
从一开始做中心,我跟夏季风,把这个中心说有三架马车:一架就是展览;一架就是我们的出版,再一架就是柏林电影的影像档案馆。
这三架马车到现在为止,我们基本上是一直坚持这么做下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觉得一开始对中心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不同于国内的任何一家当代艺术中心,我们有一些自己特有的做事方式,讨论的话题,不同的项目,非常不一样的。当然大家都知道一个艺术机构在中国的生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种种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们为了理想肯定会丧失一些东西,使我们的很多活动会打一些折扣,这个也是从我们的很多展览中可以看得出来。
我是喜欢讲一些问题的,我也不希望跟大家探讨艺术机构在中国的生存发展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们伊比利亚是怎么做的,我想如果有人会就这个问题一起来探讨一下。
我们现在档案馆的工作,今年有几个创意,大概会根据这个创意努力;出版,现在手头有五本杂志,可能是任何一个机构都没有的。哪五本杂志呢?《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今日先锋》、《现场》、还有一本是西班牙语和英语的《中国艺术》,正在筹备,估计六、七月份就能出来。
还有一个伊比利亚的图书,可能已经做了两本,电影馆和艺术馆,做电影馆的目的也是为了扩大推广中国的独立电影。
三架马车是齐头并进的,因为任何一个快,一个慢都没有办法往前走。现在肯定我们中心会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在资金上动某一匹马有所倾斜,我们也会做一些安排,但是我们会尽全力使得一起齐头并进,那样才是很健康的马车。
其实我们杂志的第一期和第三期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心的方向,以及我们到底是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我还是觉得对中国社会现实、政治现实的一些作品,一些艺术家来选择。还有一些是跟我们传统有关系的,就是传统中间是如何沿袭和断裂的创作思路和艺术家我们也会关注。
再就就是我们做独立电影,通过做独立电影也是想和中国最现实发生一个直接的关系,也是我们很大的一个思路,大体就是这样。其它方面,国外的一些展览,我们主要还是把中国的一些项目推广到欧洲,推广到南美洲,还是把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一些项目推广到其它国家,主要做的还是中国艺术家。
新闻发布会上策展人孙建春介绍此次展览的相关情况
孙建春(《玻璃工厂》策展人):金融在改变着艺术的呈现方式与样貌
大家好!感谢大家在今天来看展览,这个展览可能像大家感觉到的一样,它取了一个相对有点怪的名字叫“玻璃工厂”,这个名字其实是来自于一个诗人的一句诗,欧阳江河的一句诗,诗的标题就叫做《玻璃工厂》。
恰好是我们中心两周年的时候,我们办这个展览。这个展览有一个特征,这个展览和以往常见的当代艺术展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个展览可能更强调的不是单件作品的视觉性,而是强调某种文献性和线索,这个展览中我们所看到的,有的艺术家的作品是涉及到银行,有的关于画廊,反正是形形色色,会触及到今天的艺术生产和艺术流通的流水线当中的很多环节。也基于这个对于生态的考察,我们希望把这个展览放在这两周年的时候来表白伊比利亚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本土艺术生态建设的一个态度和立场。
这个展览中,总共有14个艺术家参加了这个展览,年轻也是覆盖面比较大,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家都有。这样吧,我觉得不如把时间留给大家如果大家觉得有什么问题,关于这个展览或者是关于我们中心的,哪怕是一些战略,包括我们未来的一些方向需要问的,欢迎大家这个时候可以踊跃提问。
我们在想这个展览标题的时候,其实是来回考虑了好几次,在好几个标题当中选择了这个。这个展览其实一开始带有某种“自主性”,就是它是一个很多艺术家先自发有这个念头,因为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的领域,好几个艺术家都有某种共通性,等到伊比利亚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我先定的第一个标题就是“玻璃工厂”,我觉得这个展览和以往的展览比,在生态上具有透明性,这种“透明性”可能是因为每个艺术家恰好都很长期地在这个领域做相关的工作。“工厂”也触及了关于艺术生态中的生产线和流水线的概念;“新金融时代”,我们来回想,最初定的是“后资本时代”,后来想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全球的经济格局都面临新的调整,所以其实在这儿就是说“新金融时代”是有针对金融危机之后的社会结构的意图在里面。我不知道这么说能不能回答。
相关资料——展览前言:
这个展览的主题源自诗人欧阳江河的一首诗歌名,这首诗的第一句就是从“看见”开始,视觉穿透物质,物质在被触摸到之前都是抽象的、精神化的。
玻璃工厂,既造就了消费文明的神话囚禁(橱窗、大楼的玻璃外墙),更造就了消费文明的新观看方式(照相机、摄像机、电视)。玻璃既在中世纪参与了教堂的神话特征,也在消费时代参与了橱窗这一世俗神话。正是新的城市文明中的玻璃构建了消费心理,消费品“看得见,摸不着”的视觉文化直接作用于金融时代的一切细节之中。这种虚伪的透明性渗透在社会机制甚至社会群体心理的内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玻璃工厂”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具有自觉性的展览,这个展览触及了艺术生产和流通机制中的诸多领域,和以往强调单件作品的视觉性不同,“玻璃工厂”选择类似社会学和统计学的工作方式来完成和展示作品。1979年的改革开放至今恰好经历了整整30年,09年隐隐地显露出中国社会的“盘点”特征,中国社会中离奇古怪、花样百出的“现象”完全超出了任何既定的思想和学科的阐释范畴,这一无比混乱的现场构建出人类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复杂“情境”。在巨大的场景前,我们总会有瞬间“被震惊”的空白。
展览现场作品图片
展览现场作品
当我们试图假定09年是一个阶段性的终结,对话语的诉求就成为必然。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审视方式来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话语,所以,这个展览选择从生态的内部考察开始进入艺术机制。 “玻璃”强调了观看,而其透明性或许让我们一览无余,或许一无所获,但是,起码我们在努力寻找着一种可行的方法来看到玻璃的实质。
基于这个展览对话语探寻的诉求,我们邀请了一个由批评家姚嘉善Pauline J. Yao主持的和艺术生产相关的论坛置入这个展览,形成一个开放的话语场,可以随时纳入所有人对当代性背景下的艺术生产的话语和态度。
展览日期: 2010年4月15日—— 5月16日
出品人: 高平、邱晨枫。馆长:夏季风。艺术总监:左靖。策展人: 孙建春
艺术家:陈劭雄、陈侗、洪浩、林一林、刘鼎、倪海峰、施勇、王鲁炎、王友身、Art-Ba-Ba & ARTSPY、颜磊、阳江组(郑国谷+陈再炎+孙庆麟)、杨振忠、朱加
项目负责:郭城
展览地址: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主办: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协办: 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
(责任编辑:张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