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色彩的意涵
2010-04-19 09:13:12 宗为
——记卓民岩彩绘画艺术
不夜城
大善若水
黄浦江
上海高架道路
旅日上海籍画家卓民
旅日上海籍画家卓民此次的沪上个人岩彩、水墨画展在“新天地”举办。上海地标“新天地”的风格,倒是很符合卓民的绘画追求,即对传统的回归与拓展、创新,让其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卓民是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事岩彩画创作的。以矿物石色进行绘画创作的岩彩画过去通常被看作是日本画,但这种“日本画”其实是再兴大和绘即再兴“唐绘”的结果。了解了这一事实后,卓民和部分新时期留日回国的美术专业人士,有感于中国美术传承上的断层及岩彩材质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在中国开始倡导岩彩艺术。卓民更是身体力行,做了大量实践和理论学术工作。
多年来,卓民选取不同的内容题材进行创作,藉此变换岩彩画制作中的表现手法技巧,以求寻取岩彩材质表现的各种可能性,为建立现代中国岩彩画的语言体系提供资源和参照。他的这些与日本趣味和风格拉开距离、注入更多中国元素、故乡情愫的岩彩画实验,受到了中国美术界专家、学者的肯定,也让日本美术界同仁耳目一新,作品连续入选日本三大画展之一、倾向于创新的“创画展”,进入了日本美术界主流。近年,卓民受聘于中国文化部艺术科技研究所,多次担任高级研究班岩彩画教学工作,还参与组织了2001年“首届中国岩彩画展”,就岩彩画继承、变革问题撰写长篇论文,发表独到见解。
在倡导岩彩回归的同时,卓民也不忘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创新。青年时代,卓民在国内曾沉浸于丹青研习,拥有深厚的功底。岩彩画繁杂的绘制程式及效果,又让卓民真切体会到生宣水墨一次性即时绘制的局限性。从岩彩而返观日本“正统”水墨画的绘制方法,卓民反证了中国元代之前绢绡之绘把“水晕墨章”作为一种普遍性绘制技艺的存在可能性,由此反省水墨画在当代中国本土存在的历史空间。
卓民近年的水墨画,使用日本麻纸,追寻北宋制作型水墨画的思路,无论在材料、技法,还是在境界上,都展示出强烈的创新感觉和高深格调,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北宋时代山水画的宏阔气魄,也深深抓住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强调“水晕墨章”法则,将“笔触”隐去淡化之后,“水”与“墨”媒材的本体凸显出来。卓民对于水墨画的“复古”或“复兴”,完全消解了传统的“笔墨语系”,进入了中国当代水墨画语境。这是他探索水墨画的路径,他也由此切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当代的艺术坐标。
(责任编辑:谢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