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到的声音,“听”得见的色彩
2010-04-23 09:15:55 张新英
有窗的风景之一(黑白木刻) 梁 宇
按常理,色彩是视觉的事儿,声音是听觉的事儿,眼睛和耳朵起的作用并不相同。然而,从本质上来看,二者从感官功能的角度而言又是分不开的。事实上,视觉艺术也好,听觉艺术也罢,都只不过是一种语言元素而已。说到底,艺术的本质不过是和人们的日常说话、行为举止一样,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只是艺术的表达相比生活的表达,更集中、更典型、更富于感性色彩。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更确切地说,就是艺术的本质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之间的本质关系问题。具体到版画,则体现为版画艺术的当代展示和语言形态问题。
2008年,我们曾经举办过一个题为“方言:关于当代版画艺术语言方式的思考”的展览,提出过纯化版画艺术语言的理念。近日在关山月美术馆推出的“我在·视听体验——2010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作品展”,延续“方言”的话题,探讨的仍旧是版画的语言形态问题。
如果说艺术是一种带有一定特殊性的语言方式,那么版画就是带有一定材质色彩的“方言”,这种材质色彩为这批持版画“方言”的艺术家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个性面孔。正如语言,南方有南方的温婉,北方有北方的旷达,都浓缩了各自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不论是老北京的“大碗茶”,还是老江浙的“臭干子”,一句话,有的就是那个地道的“味”!
因此,“我在·视听体验”虽以“方言”为特色,但不限定表达的形式,而是特别强调“元素”的作用。不论是影像的、装置的,还是架上的,地道的版画语言都只是作为一种最根本的语言元素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艺术家在说什么,怎么说,说得是否明白。为此,展览还特别加入了声音艺术的元素,特约国际著名声音艺术家李劲松(Dickson Dee)参与。
声音艺术对于传统乐器及旋律的摒弃,以及对于日常生活中采集到的声音元素的重视,正是我们青睐于斯的理由。藉此要说明的是:不论是视觉的色彩,还是听觉的声音,都是作为一种艺术家表情达意的语言元素存在着,这种最基本的语言结构因不同的方式组合而呈现着相异的力量和情感色彩。
“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的成员都是活跃在中国版画艺坛上有成就的艺术家,目前的主要成员有周吉荣、陈琦、贺焜、卢治平、苏新平、唐承华、徐宝忠、张广慧。用版画艺术这种语言元素来讲述、阐释或抒发当下的人、情、事,是“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成员不约而同的选择。
联盟的组织者周吉荣多年来始终将关注的目光对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他通过对北京这个迅速变化着的城市的敏锐观察,引发人们对这种进化所带来的环境、秩序、伦理,以及文化继承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
陈琦是当代中国水印木刻版画的标志性画家,他的作品制作精良、清丽、脱俗,出色地体现了水印木刻的美学特点。近年他转向对水印木刻与中国传统水墨美学本质的深入研究。
贺焜是云南思茅绝版木刻群体的组织者之一和主要代表画家。绝版木刻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版画市场的复制问题,同时也使版画超越了繁琐复杂的机械过程,释放了被复杂程序和繁琐工序所桎梏的艺术创造意识。
卢治平是一个在人生与艺术的哲学追问中寻求艺术表现的艺术家。他在作品中将彩陶、青花、瓷器、明式家具等传统文化符号元素融入当代创作语境,通过刻意的颠覆、结构、重组并整合,形成新的有意味的形式。
版画对于苏新平来说,有着超越其本身的重要意义。从内蒙古到北京,苏新平怀着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探索的激情,尝试着荒原与北京以及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干杯”系列作品以近乎重复的当代人对于权力、金钱、成功、声色犬马等唾手可得的幻觉作为版画视觉的表现元素,阐释了艺术家对于艳俗世界的讽刺和批判。
唐承华的创作注重过程的偶发性,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焕发着抽象表现主义和行动艺术的激情。他跨越不同材料、媒介,形成独具个性色彩的表现风格。
在徐宝忠的艺术创作中,版画的肌理美始终是他画面组成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其与艺术的本质的关系、与所关注的对象的距离也正在这或疏或密、或浓或淡的肌理表现中变得或近或远,或朦胧或清晰。然而不管怎样,艺术家内心的感觉始终是真实的。
张广慧致力于将其熟练的传统木刻技法与现代数字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他的版画创作中,孜孜以求的已不是形体的塑造、技术的呈现以及故事的陈述,而是在木刻语言和形体的关系中,更加突出木刻语言元素本身的主体地位。
梁宇是一个理性大于感性的艺术家,在他貌似平静的作品表象的背后,蕴藉着的是画家对于人性、人生以及生命与其生存其间的环境的关系等命题的深刻思考。
声音艺术家李劲松则醉心于对各种具有独特个性面孔的声音的采集、组合和现场演奏,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声音不仅仅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同时也是可视、可嗅、可触、可感的感官对象。他的作品以随机性和偶然性见长,充满即兴的色彩。
“我在·视听体验”着意突出与观众互动的社会性特点,包括学术展览、研讨会、学术讲座或版画制作演示以及版画创作体验互动。相对于画集的标题而言,此次展览或许更像是一个综合的社会活动,这恰恰形象地说明了我们一直所关注的学术话题: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对于策展人和主办机构而言,艺术活动的本质又是什么?
(责任编辑:张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