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千年流传一部帖:解读明肃本《淳化阁帖》碑刻

2010-05-10 09:36:58 未知

  《淳化阁帖》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法帖,是中国法帖的集大成者。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光义出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命翰林侍书王著鉴选编次成卷,用枣木板摹刻成帖,汇成我国第一部大型法帖。这是一部专门整理出来供皇家研究用的帖,其雕版一直深藏在皇宫内府。后来,雕版被毁,拓本《淳化阁帖》就更加珍贵了。

  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明肃本《淳化阁帖》刻石是我国现存《淳化阁帖》中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刻石,其价值非常高。

  《淳化阁帖》共十卷,卷一为历代帝王法帖,收录自汉章帝至唐高宗等十九位帝王的书法;卷二至卷四为历代名臣法帖,保存了很多古代名臣的书法作品;卷五为诸家古法帖,收有自仓颉至张旭等十七家的书法,收入上古至唐代长达几千年间书法名家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宋代以前中国书法的一次展示。卷六至卷十为王羲之、王献之草书。这是一个带有教学性质的内容,此后好多人学习“二王”的作品就是从此帖上入手的。

  肃府本《淳化阁帖》系明肃庄王朱楧受封时,明太祖朱元璋所赐。明神宗万历年间,甘陕西右参政、分巡临巩道张鹤鸣得《淳化阁帖》别本,向肃宪王朱绅尧借肃府所藏宋拓《淳化阁帖》校对。张鸣鹤看到肃府本《淳化阁帖》笔墨浓嫣遒劲,字体神采奕奕,和当时人们看到的其他传本完全不同。万历四十三年(1615),肃宪王令姑苏人温如玉、南康人张应召二人将其摹刻于石。雕刻是主要的工作,要惟妙惟肖地表现古代书法大家的运笔、书风确非易事。他们“朝暮作对,若面壁达摩,雪没胫而弗退也”,据说,温、张二人闭上眼睛的时候,面前出现的都是阁帖。这项工程先后历时7年,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完工。此帖用144块陕西富平石,大多数为两面刻文,刻成后藏于肃王府东书园遵训阁内,称《肃王府本》,又称《遵训阁本》。

  由于雕刻者为书画名家,故笔势洞清,摹勒俱精,得宋拓本的妙意。在《夤帖举要》中称赞《淳化阁帖》说:“明翻刻阁帖,以肃府本为最佳,跋语亦最多。”此后,以刻石为本明肃府本拓写日多,流传甚广,成为现存时代较早,摹刻较精,而又保存完好的一部法帖原石。

  《淳化阁帖》刻成不久,皇宫失火,雕版被烧毁。尽管明肃本声称是宋刻元拓本,其实并不是原本,它乃采取各家之长补缀而成。只有前八卷摹自宋拓《淳化阁帖》原本,其他有些摹自南宋《淳化阁帖》别本。可见,肃府本《淳化阁帖》是宋元以来淳化阁帖的综合,因此成为明朝重摹《淳化阁帖》中最具盛名、流传最广的版本。

  肃本《淳化阁帖》刻成后,曾多次遭到破坏。明、清之际,帖石佚失,损坏多块,清顺治十一年(1654),洮岷道陈卓聘邀陈曼仙、毛香林补摹四十余块将帖文补全。清康熙十四年(1675),吴三桂反清,陕西提督王辅臣起兵响应,派兵攻陷兰州,曾以帖石为马槽,致有“马房光怪,枥马皆惊”之说。清军围城,守兵又毁石为炮子,使部分帖石遭到损坏。

  左宗棠督甘时,将这肃王遗物交文庙保管。光绪末年,移帖于兰州府文庙尊经阁(今兰州二中内)保存,又补刻木版释文40块。此后,得到甘肃省教育家赵元贞先生长期保护。1966年交甘肃博物馆珍藏,现存141块,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现存三套《淳化阁帖》碑刻,一套是省博物馆保存的明肃版《淳化阁帖》;另一套是2000年建兰州碑林时镌刻的;还有一套是兰州二中重刻《淳化阁帖》。兰州碑林所刻《淳化阁帖》在肃府本原石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其中把肃府本的双面刻,改成了单面,这样就便于展览。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