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交范少华
2010-05-20 08:58:48 杨庚新
与范少华先生可谓神交。他远在南洋异国新加坡,我在中国首都北京,虽路途万里,却因画结缘,心心相印。
冬至的北国,千里冰封,刺骨的寒风,令人心冷。隔窗的露台,洒下冬日的阳光,欣赏《华慧•人间——范少华的绘画艺术》和他的《新山水》画册,有一种莫名的惬意和温暖。
范少华是一位新加坡新移民艺术家。1963年出生于中国广州市。儿时受父亲影响,酷爱绘画。1978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入广美油画系学习。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值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一方面社会秩序得以恢复,教学步入正轨;一方面国门开放,思想日渐活跃,范少华恰逢其时,沐浴着新时期的阳光,受到良好的学院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在校期间,范少华重视深入生活,创作了《铁臂》、《求索》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受到当时媒体的广泛关注。1985年毕业后,他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瑶族少女》、《故居》、《日照》等一批颇具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油画作品。与此同时,受’85美术思潮的影响,他大胆探索,竭力摆脱既往的创作模式,尝试以象征性语言,揭示人的存在和生命价值,完成了《生命的启蒙》、《我》等作品,从而开启了他日后关注人、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艺术创作之路。
1990年,范少华移居新加坡。异国他乡,语言、风俗竟是那么熟悉,他很快就融进了这个社会。他喜欢画人,在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他画了大量人物肖像,代表作有《舞蹈家》、《红头巾》、《祖父》、《龙的传人》、《外籍劳工》等。他有时也深入到街头巷尾、港口码头、市场作坊观察普通市民生活,创作了《走过的岁月》、《旧货摊》、《正月初一》、《春到牛车水》等一批具有人文关怀和怀旧情结的作品。范少华在延伸他的现实主义。作为一位外来艺术家,范少华常常以审视的眼光挖掘那些常常被人忽略的生活细节,着力揭示生活在大都市人们的生存状态、情绪和心理,像《早上七点》、《中午十二点》、《晚上九点》、《同道》、《赶路》、《途中》、《前程》等作品不一而足。范少华还有些关注环境和生态的画作,更能引发人们对这一普遍社会问题的思考。在艺术语言上,为适应表现新的主题,范少华由地道的写实风格转向概括、夸张以至变形状态,使作品更具现代性。
作为一位现代艺术家,范少华在关注人、关注社会的同时,自然也关注与人和谐相处的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深深地体现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他画静物,也画山水(风景)。我们注意到,范少华九十年代前期的静物画得比较规矩,延续着学院派细腻典雅作风,九十年代后期的作品,如《花开花谢》之一、之二,以对比的手法,表现葵花花开花落,赞美生命之辉煌、感叹哀败之悲怆。从而超越了一般静物画传统表现手段,使作品更富象征意义。在艺术语言上,画家一改以往的精雕细刻,以率意的用笔一气呵成。象征性手法和笔意的变化预示着范少华艺术一次重要变革。
进入新世纪,范少华步入一个全新的创作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荷花》系列和《新山水画》系列。
荷花是中国古典文学和绘画的传统题材。楚辞、汉赋以及六朝诗歌有许多咏荷颂莲的华章。绘画方面,四川新都出土的汉代“莲花”画像砖、四川德阳出土的汉代“采莲”画像砖以及传南唐画家顾德谦所绘《莲池水禽图》、南宋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稀世画荷杰作。明清乃至近现代,以荷为题作画的画家更是不胜枚举,现代画家凌文渊、张大千、林风眠、谢稚柳都是我们熟知的画荷高手。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庄重、典雅、秀美,旧时文人、画家常常借题发挥,抒发孤傲、高洁、伟岸、独处的人文品格。范少华爱荷、画荷,并以之为图像符号,是有其特定的人文内涵的。他笔下的荷花承继着传统,又创造着未来。范式荷花如烟如织,亦真亦幻,灿烂如霞、热烈如火、碧绿如玉,给人以无尽的审美享受和太多的想像空间。这些作品都是来自画家的真实感受。他学习传统绘画“以我观物”、“静观妙悟”、“神与物游”的创作方法,运用意象造型,完成了创作一次质的飞跃。在艺术上,他注意营造气氛,创造意境,运用诗意的语言和拟人手法,引人入胜。他还成功运用油画丰富的色彩,以色为“墨”,一反明清以来“水墨为上”的传统,造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在笔法上,他吸收传统笔墨技巧,将书法引入创作,姿意挥洒,放达自由。通过几年实践,范少华从传统工致描绘渐渐步入了放笔书写状态,使画面更加富有生气和底蕴。
“新山水画”系列是范少华对传统的山水画的全新解读与形象诠释,它继承了传统山水画的本体意蕴,却采取全新的语汇和图式,运用油画的色彩和抽象半抽象的语言,使传统意义的山水画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我以为,无论是范少华的“荷花”系列还是他的“新山水画”系列都集中体现了画家以“中为主,融西于中”的绘画理念。他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是十分可贵的。八十年前岭南派大师高剑父在《我的现代绘画观》一文中曾说:“西画能够参些中画成分其中,带点东方色彩……西画人皆将国画之精神技法来写西画,实可开一派最新中国西画,又成为最新之现代国画。”我们在岭南派后继者范少华先生的作品中似乎看到了这派最新的中国西画。
2010 年元月6日
杨庚新 艺评家 《艺术》杂志执行总编
(责任编辑:赵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