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当代水墨界的两种迷信

2010-06-22 10:51:05 未知

  中国当代水墨画界存在着两个迷信, 一是过于相信笔墨或笔墨的表现力, 二是自以为是地相信一些画面形象的意义, 如混沌意象的宇宙感、方与圆的阴阳哲学或者矫柔造作变形后得到的所谓的深刻性, 等等。当代中国画太缺乏观念和方法论上的突破。上世纪八十年代, 以谷文达为代表的“宇宙流”水墨画将传统积墨法与西方现代派绘画( 特别是超现实主义) 相结合, 创造了一种新风格, 但本质上它是破坏性的, 而非建树性的, 因为它本质上仍未脱离徐渭八大的传统。八十年代中期, 江苏兴起的新文人画也是一种对传统文人画优雅意境的破坏, 但本身也并未建树任何东西。原因即在于它们在艺术方法上没有突破, 只是在笔墨和人物、山川的形象上作些变化而已。但九十年代的水墨画仍循此方向发展, 只是更加形式化、精致化了, 尽管尺幅变大, 但气势却反而不如以前。

  笔墨迷信的根源是认为传统水墨画的发展即是水墨表现力的进化史。李小山的穷途末路说虽震惊了画坛, 但因为李小山本人仍执迷于笔墨的迷信, 从而丧失了超越前人的信心。所以, 李小山风波的硝烟, 有震聋之声而无发聩之效。其实, 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绘画史作新的解释。我们不能以我们自己今日对笔墨的理解去看古人的绘画和思想。我认为, 我们应更多地从方法论更新的角度而非笔墨变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绘画史。换言之, 我们不妨把中国绘画史( 特别是文人画史) 看作是方法论的变革史而非笔墨革新史。方法论在前, 笔墨在后。

  比如, 元初赵孟頫的革新要旨在于绘画应当是“写”画而非“画”画。所以, 尽管书画同源, 或书画同法的提法至迟在张彦远年代就出现了, 但元以前画家仍用毛笔去画而不是去写。到赵孟頫“写”的方法论的明确, 遂使笔墨形式大变。《鹊华秋色图》即是这一方法论最初的实践。而后方有元四家的性情化的文人画, 而赵孟頫的画, 画的是“方法论”, 而非性情, 所以比元四家更有艺术史价值。又如清初四王, 自上世纪初以来, 我们总是批判四王画的无个性和形式化, 但我们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创作的方法论意义。赵孟頫后, 元明两代文人画家的极力强调笔墨的性情表现性, 谓之“逸气”。而董其昌又以南北宗说将其发展到极至, 笔墨所生发的“气韵”( 或逸气) 被鼓吹得玄而又玄。到四王, 忽然一下子停止对这种虚玄的个性的追逐,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以极平和客观的心境去“仿”以往的大师, 仿的不是性情, 而是笔墨。四王去除了笔墨的性情化或它的乌托邦因素, 其用意在于告诉人们, 笔墨即是笔墨, 不是别的。笔墨可以被程序化, 变为某种物质化的形式。人人可以用此程序去作画, 所以笔墨的神秘性亦即随之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在清代出现了许多画谱( 从小山画谱到介子园) 之故。等到了《点石斋画报》, 传统笔墨完全随意地为都市中产阶级大众服务了。当然, 我并不是在说, 四王有意地进行了一场笔墨大众化的革命。他们或许追求的仍是传统文人的境界。但客观地看, 他们的实践具有一种新方法论的意义, 并很具有某种对先前的大师观念解构的意义。我有时想, 四王的作用有点像极少主义在西方现代绘画史中的作用。只有到了极少主义, 西方绘画才结束了自马列维奇、蒙德里安乃至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对绘画的无止境的精神表现的追求, 终结了绘画的神话, 无论是宇宙乌托邦的“再现”, 还是个人情绪的“真实”表现。极少主义宣称他们画的色块、线条就是物质形式本身, 不具任何精神表现性,所谓“你看到的是什么, 就是什么。”当然, 这种极端性只有放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才有它的方法论意义。我们不排除绘画可以意味什么, 但不可以成为神话或迷信。

  从二十世纪初的“革四王命”开始, “无个性”与“形式主义”即成了四王的, 乃至任何艺术家的永恒罪名, 它使我们不能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看待“无个性”和“无笔墨”的意义。中国人的一个世纪的乌托邦情结造就了当代艺术家与批评家对中国传统笔墨产生了巨大的期待。他们相信笔墨可以再现辉煌。伴随笔墨而来的则是徒有其表的鸿蒙宇宙气象, 方圆抽象符号, 变形人物或都市风景等等。左冲右突,其实均未离传统巢臼。只因没有一个新方法论, 或谓观念。只重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 就是不问为何这样表现和为何非要这样画。所以, 总是事倍功半。以上仍然是今天中国水墨的状况。这是一种“没办法”的状况。我们会很容易倡导一种题材或形式, 比如都市题材或抽象形式。但是, 如果没有背后的方法论的支持, 它们只能流于表面的表现, 不能形成可以为人们共享的方法。但这方法或语言绝不是简单的技巧问题, 也不是指那种肤浅地运用“中国符号”的把戏。再举个例子说明我所说的方法论: 在库尔贝的时代, 与库尔贝有同样的

  “阶级思想”的革命者不少。他们都对下层人的题材很关注。但是, 库尔贝并没有停留在意识和文化问题的层次上去思考, 而是找到一种语言方法去表现。那方法就是类似后来的相机镜头的近距离取景效果, 不加修饰地、不用主观构图去描绘下层那些并不美的人, 比如石工。这手段和他的革命意识是统一的, 从而构成了它的现实主义的绘画哲学, 或者方法论。所以方法不等于题材, 不等于你找到了题材, 就解决了与题材相关的文化问题。同时, 方法也不等同于形式技巧, 因为后者只是无灵魂的物质把戏。艺术方法论是: 某一种艺术哲学( 或文化关注) 的最有效视觉化方式。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