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义相与析
2010-06-28 08:45:04 陈履生
相关链接:一批事先被鉴定为伪作的画
不久前,上海同时举办了两个关于林风眠的展览,一在上海中国画院,一在土山湾美术馆,这是两个具有内在关联的特别的展览。其内在关联的点不是林风眠艺术的本体,而是与一收藏家相关的收藏。由此将关于林风眠的故事搬上了台面。其中关于林风眠作品真伪的争辩,不仅是一种利益的维护,更重要的是一个特殊的个案表现出了当下关于著名画家作品真伪的鉴定,出现了与利益相关的巨大的差别。虽然其中的故事情节没有什么变化,可是,为了圆场的种种辩解,却越描越黑,甚至影响到林风眠的人品和公众形象,实在难以视而不见。
原定在上海中国画院举行的一藏家收藏的署名为林风眠的作品,因为作品的真伪存有争议,原来联合主办方中的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会宣布退出,所以,只能异地举办。关于作品的真伪,说真的一方认为——藏家和林风眠数十年交往的故事,要编造起来颇有难度。从上世纪40年代末,该藏家与林风眠相识后,“一直以购买作品的方式接济其生活”。因此,该藏家所藏作品,“几乎涵盖了林风眠从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所有艺术历程。”这里的40年代末,如果以1948年到1949年为具体的时间,当时作为国立艺专教授的林风眠,在生活上可能还没有到需要别人“接济”的地步,这一点只要看看他周围的教授的生活,大致可以确认。50年代至60年代,这基本上是一个均贫富的时代,林风眠何以需要别人“接济”,别人又是如何有能力来“接济”林风眠,也是需要许多实证的。还有一种说法——藏家“本人其实并不懂画”,“要他编造故事、制伪作品,不太可能”。很显然,造假不一定都是亲历亲为,所以,不一定是懂画的才能造假,这一类事情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个词就是“组织”——这不是指该藏家,而是针对一种说法。
回到作品本身来看,说这批作品“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不同于惯常所见的林风眠作品,甚至还有一些作品看似未完成的草图”。“从常识来说,赝品只会去模仿大师成熟的作品”,该藏家“所藏的这些看似粗糙的实则是‘标准件背后的实验性的作品’。恰恰是这些不成熟的东西,有的被林风眠日后自我否定了,有的是今后成就的低层级阶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不成熟的这些东西,比以往展现于世的标准件,更有价值”。再回到此前的“接济”论上来说,实在又是于情理不合。人家好心“接济”你林风眠,你林风眠非但没有拿出代表作,或者一般性的作品,反而拿出“看似粗糙的”、“看似未完成的草图”相赠或相售,真是难圆其说。另一方面,就林风眠对于艺术的热情和严谨的为艺态度,他又是怎么可能将他的“看似粗糙的”、“看似未完成的草图”赠送或售于他人?偶尔为之,或许可以解释,成批就难以服众。因此,需要指出的是,可以怀疑林风眠的作品,但不能怀疑林风眠的人品和艺德,更不能为了编造故事而败坏林风眠的名声。
为了这个署名为林风眠的作品展览,主办方还举办了一个主题为“疑义相与析”的研讨会。研讨会之后,疑义非但没有能够廓清,反而又多了另外的疑义。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