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对话彼特-库尔特

2010-07-15 15:53:37 未知

彼特·库尔特作品《Sure of her innocence》

  彼特·库尔特(Beat Kuert)是位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多媒体艺术家,却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与自己创作精髓相应的线索。7月8日,这位将在北京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举办个展(7月10日开幕)的瑞士艺术家在布展间歇与我们谈起了自己的创作理念。

  作为一位跨界艺术家,您当初是出于什么原因创立了多媒体艺术团体dust&scratches,又是如何将它组建起来的?

  我的早期的创作中需要雇人来拍摄一些场景和短片,这种雇佣关系通常只持续一周。于是我便越来越多地与同样的一些人一起工作,这个工作团队实际上在我决定创办dust&scratches前就存在了。现在这种工作状态已经持续了将近五年,不仅仅是dust&scratches的作品,我自己的作品也从这种团队合作中获益颇丰。最重要的是,我的作品是将不同元素组合在一起来创造一个世界,一部影片实质上是由不同艺术作品及元素构建起来的,诸如音乐、绘画、声音、色彩、光、演员表演、运动……而我想做的是试图在一个地方做这样的事,譬如在一家画廊里,让观众可以有可能从我集合起的所有那些元素中得到重新将它们组合为自己的影片、自己的生活的机会。这便是我对自己的创作的期待,也是为何我需要有能够理解我、理解我的工作的合作者。

  这么多年来,通过这些诸多媒介来创作,其中是否有你一直在探寻的东西?

  当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说。不过简而言之,我觉得是试图去理解世界何去何从、而我又是为何在此。对我来说,艺术并不是用来表达政治的工具,艺术应当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存在而工作;反过来,若是明白了人自身内部的东西,也就能理解诸如战争这样的政治课题了。《浮士德》中有这么一句,大致是说“我想要明白这世界正在将什么集合到一起”。我想这也正是我所寻求的。于此我找到了不少答案,而很多都是在亚洲的传统哲学中找到的,中国的、日本的。

  当然在这背后还有着一些智性的观念,而我更想避免这种表达,因为智性的东西总是在试图去阐释,试图让事情变得更有逻辑性。当人们向别人阐释时,又何尝不是在表达中试图寻找对方所能理解的东西呢?这些表达出来的,往往又与真正的想法有偏差。而评论者们有时甚至能点出一些原先仅仅是存在于我的潜意识中的东西。

  您如何看待平面摄影与运动影像(电影及录像)之间的差异?又是如何利用这种差异的?

  我的平面摄影作品有些来自影像截图,有些则是用各种好坏参差不齐的相机、甚至是手机拍摄的照片。起初我需要的是些画质差的、模糊的照片,带有加工的痕迹与其他瑕疵。一段时间后我学会了制造这些瑕疵,也就是说我明白了如何去达到这种效果。对于不少摄影师而言,拍摄是去攫住一个时刻,若他们对此感到满意便将这一“时刻”添上相框,这样一来它便像是不变的了!

  对我而言这个世界则是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的,没有什么“时刻”可被攫住,整个世界、所有的图像都在无休止地运动中。因此我作为艺术家的工作便是要展现这种运动!若是说我的摄影中那些线条都被破坏了,颜色都变得不清晰,或者说照片上的一切都像是透过污垢与迷雾,那么是因为这些图像仍在运动中。每个人都可在其中看到他自己的图像,而这些图像开始在观众心里运动,持续地运动着。可以说我的摄影作品是我的录像作品的一种衍伸,有时我甚至觉得,摄影作品比录像更能表现运动。

  如何理解这种存在于摄影中的更强的运动性?

  当我们看一则录像作品时,时常需要跟上其中运动的推进,却很难真正静下来思考所见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的身心总是被影像所“占据”着。而面对平面摄影,我们便可以依据自己的方式来思考,以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来观看。我希望我的平面摄影作品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运动,我在每幅作品中都安排了不同的层级,每个层级都传递着许多信息,“运动”便从中产生了。至少在观者的脑海中,一切都是在运动着的。

  在这些平面作品中您是否在进行着某种解构?那些女性的身体、面孔……它们只是某种持续变化中的一个状态。

  变化也是一种解构。但更有趣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与之相对的完整性是否真的存在。这个世界不仅是处于不停的变化中,也没有完结的时刻。所有一切都处于创造着的一个持续过程中,当我们认为某件或某些事结束之时,其实它们已被消解、被改变了。而说到我镜头前的那些女性:她们传递的则是一个没有希望、没有光明也没有出路的世界。

  画面上诸如划痕、涂抹这样的视觉效果,用意何在?

  在破坏线条的同时,也就破坏了影像中的形象。我们总是想要创作出一些“完美”的东西,然而当这种“完美”被制作出来时,也就死了。类似划痕的效果,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它“活”起来,对它产生反应。

  有些影像、图像上有文字符号,它们起着怎样的作用?

  这其中有许多涵义。有时我会从14世纪的《伏尼契手稿》中择取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是本百科全书,却以一种无人能解读的文字写成。因此它们在我看来就成了一种符号,象征着我在寻找的东西:我们生命的意义。我寻找这种意义,但这些文字却无法被翻译。中文汉字的使用也是如此,当我将它们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时,并不知晓它们的涵义。时常是在被告知后感到很惊讶。同时,这些文字符号与图像本身也有着清晰的联系,并非随意而为。我觉得文字符号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而汉字则也同样地是一种真正的图案。

  《易经》中的“坎”被您用作展览标题,在这儿该如何理解它?

  我为自己的书与这个展览选择了一个标题是“盼雨”。我作品中的人与物都处于渴水的状态,大地久旱,万物渴雨。但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觉得我的作品想要表达更多。因此又从《易经》三爻卦中得到了“坎”的答案,我得知它的涵义是“一条阳爻陷于两条阴爻间,被其包围,如深谷之水”。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况。我想到这正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希望如甘露,水不停流淌,将它流经的地方注满,将我们带离危境。

  我以前也曾引用过《易经》,在这里也同时表达出了这样一种观察:世界处于不断变幻中,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在整体上却是稳定的。譬如说艺术创作,从同样的媒介、同样的材料中人们可以创造出截然不同的作品,然而所取材的存在从整体上来看是同一的。更大范围内来看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冯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