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民居万里行(系列文章)

2010-07-28 17:24:56 王其钧

——连天绿地现穹庐蒙古包

  ——内蒙草原的蒙古包
  蒙古包作为民居,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小小的半圆形球体,可以是餐厅、厨房、会客室和卧室,拆建简便,四季适用,有水有电,保暖通风。
  蒙古包的空间运用、设计规划已发展到极至。
   蒙古包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包”是满语,“家”、“屋”的意思,蒙古族居住地区的毡包,满语习惯称“蒙古包”。《龙江外纪》中有“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的记载,现在我国蒙古、哈萨克等民族牧民住的帐篷,就是这种毡帐。
  毡帐的历史极其久远,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两千多年。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中有:“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毡帐这种毡制帐篷。《周礼•天宫•掌皮》中有“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的记载,说明我国很早就有制毡技术。古代文献中把毡帐称为“穹庐”、“旃帐”。
  当时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都使用毡帐作为民居。这些使用毡帐的少数民族,是不是蒙古族的祖先呢?现在专家们的看法也不统一。因为蒙古最初出现于唐代,《唐书》记载称“蒙兀室韦”。最初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后逐渐向西发展到鄂嫩、克鲁伦、图拉三河上游、肯特山一带。十三世纪初年,蒙古部落首领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统一的蒙古汗国。
  唐代以前,使用毡帐的是什么民族呢?据记载,与毡帐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丁灵人了。丁灵也叫丁令、丁零,是古代一个民族的名称。汉朝的时候是匈奴属国,公元四、五世纪的时候,称为铁勒。当时的铁勒人、敕勒人、特勒人,现在看来,都是一音的几种变体,是一个民族用不同的汉字注音,都来自蒙古语“车”的音译。从意思上翻译是高车。蒙古语“车”是“铁勒格”、“特勒格”。所以铁勒人又称为高车人。
  毡帐蒙古包 高车发展来
  丁灵人为什么被称为高车族呢?这是因为丁灵人的生活习惯使然。
  丁灵民族因为乘坐高轮车而得高车的名称。高轮车是什么样子,现在已无从知道。只知是一种适于草原牧民和森林中狩猎民族使用的车辆,而且使用率非常高,和生活密不可分。
  高车就是当时的一种民居。屠寄的《蒙兀儿史记》记载:斡难河边上的一个小部落,叫做扎刺亦儿,以一千辆车为一个营,共有七十个营。一个小部落就有七万多辆车!当时中原地区的“万乘之君”就以赫然大国自称,要和高车民族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唐朝宰相李德裕撰写的《会昌一品集》中多次提到黑车子。《蒙古秘史》中记载着许多显赫的妇女都是乘坐黑车子。但车子中,大多数是棚车。外蒙通史记载,在伏尔加河流域一个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的冢墓中,曾发掘出棚车的残遗。历史上,匈奴、蒙古的妇女和男人一样出征作战,丈夫战斗,妻女管理车辆、辎重、帐房,牲畜。平时棚车是贮藏物品的仓库,游动时,老幼妇女乘坐。
  不过,高轮车的图式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很难知道它的确切模样。但是鲁不鲁乞写的《东游记》第二章中,对高轮描写得非常详尽,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高轮车是蒙古包和大轮车的结合。   
  鲁不鲁乞说:“帐幕做得很大,宽度可达三十英尺。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帐幕放在车上时,伸出车轮两边之外各有五英尺。 一辆车用二十二头牛拉,十一头牛排成一横排,两排在车前拉车。车轴之大,犹如一艘船的桅杆。一个人站在车上的帐幕门口赶车……
  “把所有的寝具和贵重物品收藏在箱子里,把箱子捆在高车上,渡河时用骆驼拉车。当把帐幕安置在地上时,将装箱子的车排列在两边,距帐幕半掷石之远,帐幕座落在两排车子之间,仿佛像两道墙。 
  “结过婚的妇女,为自己制造非常美丽的车子。一个富有的蒙古人,有一二百辆放置着车箱的车子。拔都有二十六个妻子,每个妻子有座大帐幕,拥有足足二百辆车子……
  “一个妇女可以赶二十或三十辆车子,因为地势平坦,把车子一辆接一辆地拴在一起,用牛或骆驼拉车。赶车的妇女坐在前面的车子上,赶着牛。其余的车子在后面也就紧跟上人,叱咤之声,牛骡任其指挥。
  鲁不鲁乞的记载证实蒙古民族也是高车部落。这种集车与蒙古包为一体的民居,现在已经没有了。现在蒙古牧民每家也有几辆车,但是一种小型的双轮牛车,叫做勒勒车。主要用途是转移牧场时,拉蒙古包和家具用。牧民赶车的方式很有意思,由于转场时,男主人要骑马赶着畜群,所以,赶车的是妇女,小孩、老人在车上坐着。后一辆车的牛是牵在前一辆事后面的,这样,一辆牵着一辆,像火车一样。尽管只有一个人在前面赶车,但整个车队都能行驶。
  毡帐似穹庐 天圆地又方
  蒙古包的历史比高轮车更为久远。《南齐书》和《梁书》等对北方少数民族民居有所记载,都说到牧民居住穹庐毡帐。最早穹庐毡帐是怎样出现的,现在无法考证了。有人推测说,穹庐毡帐是从居住在森林中的古代人的简易民居“撮罗子”或者“仙人柱”转化演变形成的,但没有什么太多的根据。
  古代汉族的文人把蒙古包称为“穹庐毡帐”,这是一个很美的名字。穹,就是苍穹,也就是天空。用白毡做成的居处,不就是天幕的半球形吗?毡帐,说明了蒙古包的制作材料和建筑形式。
  现在人们常说的天圆地方的盘瓠哲学,就是古代北方犬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盘瓠哲学传入中原后,演化为开天辟地、制造万物的盘古氏。“穹庐”,体现了天圆地方、人在其中的哲理。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他的《蒙古史》中说:“蒙古人的住处是圆的,像帐幕一样,是用树枝和细棍构成的。帐顶中央有一圆孔,以便射入光线和排烟,在帐幕中央生火。帐的侧面和帐顶都以毛毡覆盖,帐门也是以毛毡制成的.帐幕大小,视其主人地位的贵贱而定;帐幕能够迅速拆开并重新搭起来,以牲畜驮运,一头牛拉就足够了,最大的帐幕也有用四头牛以上搬运的。出发作战或去任何地方,经常携带帐幕。”
  鲁不鲁乞说:“蒙古人的帐幕以一个用交错的棍棒做成圈形的骨架,这些棍棒的顶端汇合成一个小圆圈,向上伸出一个像烟囱一样的东西,以白毛毡覆盖在骨架上面。帐幕有时达三十英尺宽。帐幕的门,朝向南方。主人的休榻安置在帐内的北边,妇女在左边,男人在右边。”
  这种描述的蒙古包和现在的蒙古包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蒙古包在中国民居中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形式,和其它各地、各民族的住宅都完全不相同。在世界的民间住宅中也是引入注目的一种类型,蒙古包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已十分完善,这次专门来调查蒙古包,使我吃惊的是,比我想象的要科学合理得多。
  从平面上来看,蒙古包是圆形,圆形是使用围墙最短,包围面积最大的一种建筑形式。我所调查地区的蒙古包的入口都是朝向东方,这和有的古书上描述的“突厥牙帐东开,蒙古则门朝南开”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入口向东是某种信仰决定的吗?在调查中,牧民都说不清,但人们都说,听他们老辈人说,门只能朝东,就是朝向日出的方向。我们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门朝东,能防止常年吹来的西风,直接进入蒙古包内,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
  结构似雨伞 栅栏支伞面
  从剖面上看,蒙古包是一个近似半球形的穹顶,这种形式是最符合结构力学原理的,只要很细很轻的龙骨,便能承担很重的作为蒙古包的顶部覆盖材料的几层毛毡。
  从造型上看,蒙古包非常简洁。这样,风暴从任何角度吹来时,蒙古包都十分接近流线形,可以把对风的阻力减少到最小,抗击风暴的袭击。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蒙古包,我在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苏木额尔敦宝力格嘎查跟随道格腾巴雅尔一家,做了一次示范性的转场,其目的,是为了使我从头到尾看一遍蒙古包的拆运装全过程。
  蒙古包的运输是很简单的,几辆勒勒车即可运走全部毡房和家具、灶具。到另一个准备搭建蒙古包的地方以后,首先在地上铺板。铺板下面有几根木条,使铺板架空,和地面保持一点距离。铺板的外部形状是圆的,完全代表了将要建成的蒙古包的面积。
  然后是放门,门是和门框连在一起的。门不高,接近正方形,人要弓腰才能进出。门放在铺板朝东的一边。
  接下来是放哈那。哈那是蒙古包一圈墙体的骨架。哈那很像栅栏,和过去商店、银行那种老式铁栅栏门差不多,哈那收起来是约一点五公尺长,五十公分宽的一个东西。拉开后,可以变成一堵三公尺多宽,一点二公尺高的栅栏。一般的蒙古包都是使用四个哈那,大一些的蒙古包,使用六个哈那。哈那实际上是标准件,市场上有卖的,无论大小蒙古包,都是一样的哈那,蒙古包的大小是由哈那的多少决定的。
  哈那的每一个穿孔上,用于连接两个木棍的固定螺丝之类的东西,不是金属的,而是牛皮的,是牛皮条在内外各打一个疙瘩。四个哈那都放下以后,再调整每个哈那的长度,使之大致相等,然后就用马鬃绳从门框的一侧绕一圈哈那,栓在门框的另一侧。刚才还是活动的哈那,经绳子一捆,一下子就固定了。
  再就是放乌那和陶脑了。陶脑是蒙古包穹庐顶的木制天窗,乌那、是椽子,乌那是和陶脑连在一起的。说简单点,这两个部件合在一起,有点像雨伞,陶脑是伞头,只不过拿头大,带天窗,乌那等于伞骨。   
  在我看来,架陶脑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搭建蒙古包时难度最大的一个过程。因为乌那和陶脑像一把非常大的雨伞,而且是没有伞把的雨伞,要把雨伞撑开,而且架上哈那(围墙),可以想象是多么困难。
  但是牧民很有经验,也可以说蒙古包很科学。牧民先把陶脑抬到蒙古包的圆心上,然后垂直竖立起来,再把乌那(伞骨)取出几根架上哈那(围墙)。架的方法很简单,每个伞骨上都有一个小绳圈,把它向栅栏的木棍头上一套即可。  
  但接着套与之相以应的几根就不容易了,要靠中间扶着伞架的人抱住伞架用力向上一抬,才能挂上这几个伞骨。而且中间这个人要用力抬起整个伞架,一直保持住,其余的人抓紧时间再把四面八方各选几根伞骨套上栅栏,这样,蒙古包的顶就上去了。人们再把其它所有还没有套上的伞骨都套上栅栏,蒙古包的骨架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在骨架上铺毡子,毡子要铺两至三层,先铺顶部的,再铺下面一圈的,用马鬃绳把毡子系上,蒙古包的搭建就完成了,总共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接下来就是搬家具和安放炉子了。   
  如同汉族民居的东西厢房、正房倒座的使用功能各不相同一样,蒙古包内也有固定的功能分区。这种功能分区,主要体现在客人来时,蒙古包门是朝东的,主人坐在西侧,正对着门,客人坐在主人的右侧,也就是南侧,妇女孩子在主人的左侧,也就是北侧。
  地板上铺的是地毯,人们不用脱靴,盘膝而坐,奶茶和酒、食物,都放在地毯上,没有矮桌子。沿蒙古包墙壁一圈,放的是衣橱、箱子等家当。燃料箱放在入口北侧,接下来是放的碗柜。蒙古包的中心是炉灶,有一烟囱,从上面的天窗伸出去。除了天窗,蒙古包一圈都没有窗子,夏天时,可以把一圈的毡子掀开,用绳子拴在上面,掀开的多少,可以任意调整。我注意到,有的蒙古包已安装了玻璃小窗,使内部照明得到改善。蒙古高原的夏季很短,而且不十分热,所以蒙古包一年四季都十分适用。 
 

 

(责任编辑:刘文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