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私立博物馆:谁来买单?
2010-08-14 10:50:29 刘晓丹
博物馆是个很特殊的机构。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1届大会通过的章程规定:博物馆是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展览。1753年建立的“大英博物馆”,是全球首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中国的最早公立博物馆,则是于1914年在北京开放的“古物陈列所”。国内的大型公立博物馆,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许多人耳熟能详。
相对而言,国人对私立博物馆要陌生得多。
其实,我国最早的博物馆,便是由清末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南通博物苑”。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兴办了大量公立博物馆,民间文物收藏急剧萎缩。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在上海等地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地下博物馆”,藏品是非文物的火花、算盘、筷子等。1996年,北京市文物局批准马未都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等4家私立博物馆成立,开新中国注册私立博物馆先河。2002年实施的新《文物法》出台新规: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继承或接受赠与、从文物商店或拍卖企业购买、个人互换或转让等方式取得文物,并可依法流通。由此,建设私立博物馆的积极性再次高涨。目前,仅注册的私立博物馆便有400余座。
迅速兴起的私立博物馆,与近年的收藏品市场趋热同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间收藏和收藏市场规模惊人。据统计,全国收藏者多达7000万,在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中,民间买家所占份额达9成以上。其中,既有普通玩家,也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大款,许多价格千万甚至过亿的拍品被他们收入囊中。同样,目前的私立博物馆中,既有仅十几平方米的微型博物馆,也有斥资数亿元建造的超级博物馆聚落。
不论大小,私立博物馆都体现出收藏消费的“正外部效应”。
在经济学中,“外部效应”是指生产或消费行为对旁观者的影响,当消费行为对旁观者产生有利影响时,称之为“消费的正外部效应”。私立博物馆主人的收藏,本来是个人的消费行为,而当他们拿出个人收藏给社会共享时,便产生了很大的正外部效应。2010年4月“中国首届民办博物馆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表的《西安宣言》称:“民办博物馆致力于报答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慷慨赐予,致力于回馈社会,致力于将分散秘传的个人收藏,转化为全民共享的博物馆馆藏。”这些多样化、专题化、精微化、个性化的私立博物馆,是大型公立博物馆的重要补充。
产生了很大“消费正外部效应”的私立博物馆,却面临困境。
因为博物馆属于非盈利机构,其象征性的门票收入极其微薄,对于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私立博物馆而言,资金短缺是最突出的难题。为了支付场租、布展、水电、工资等费用,馆主们只得用自己的其他收入补充,甚至倾家荡产。2008年公立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私立博物馆又增压力。很明显,“正外部效应”使旁观者受益,其社会价值巨大。为了保护旁观者的利益,政府有职责向“正外部效应”提供激励,使外部效应内在化。
对于“正外部效应”,政府常用的激励方式是补贴。
在许多发达国家,对私立博物馆有成熟的财税支持政策。比如法国,如果企业出资成立基金会建博物馆,政府会为该企业免税60%。国内,针对私立博物馆的扶持政策也在逐步推出。2005年底文化部发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指出:“国家鼓励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立博物馆。”2010年1月国家文物局等7部门下发《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要求“切实帮助解决民办博物馆的馆舍与经费保障问题”,并在建立资助机制、提供馆舍和基础设施保障、供应建设用地、提供贷款、税费优惠等方面,提出了积极意见。尽管政府不可能像对公立博物馆那样,给私立博物馆全额买单,但“补贴”已为时不远。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