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批评不该有距离感

2010-08-15 15:16:57 骆思颖

  书名《一幅画的诞生》原是一本艺术杂志的专栏名称,从2007年起,作者朱朱持续为该杂志写了两年关于当代艺术的评论,主要想通过对于一幅画的细读进而阐释艺术家的整体创作。据说朱朱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始于童年时,在当代艺术最为红火的时候,他从一位诗人转型成为一名艺术策划人。今年5月由他和吕澎、高千惠共同策划的巨型展览“改造历史”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在以往的印象中,策划人多具备艺术写作的才能;但在目前策划人满天飞的时代,能够写得好,并且勤于写的人并不多。严肃的艺术批评少之又少,有时翻开一些艺术杂志时,会感到有些烦躁。当代艺术批评的写作几乎成为了新词、新概念的发明比赛,艺术媒体出于眼球经济和市场需要,在其中推波助澜。《一幅画的诞生》是由艺术杂志专栏文章结集而成的书,对这本书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借此了解一些艺术批评写作的状态。

  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只有三十年的历史,却已经出现很多关于艺术流派、主义、现象的惯有名词,对这些名词不经思考的使用,往往影响我们对对象本身的理解,成为艺术写作中的惰性。但在该书中,值得肯定的是朱朱针对某些惯有概念的反思,例如他对由栗宪庭提出的玩世现实主义,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同意栗宪庭对此做出的阐释,我们就应该认为,所谓的玩世即是泼皮态度的现代变种,它的反叛并不具有文化上的自觉性。而栗宪庭在如此的框定之中,又将泼皮与遗世独立的文人精神以及西方文化的相关传统做了笼统的连接,正像我们现在有可能会在‘玩世现实主义’者和民间犬儒之间轻易地画上等号一样,他在当初未能解释泼皮与文化精英在‘玩世现实主义’者们的绘画之中究竟是一对怎样的关系,这个命名因而始终带有暧昧和混杂的一面,导致画家和他们所创造的角色被等同起来看待。”

  同样,在评价另外一位成名艺术家刘小东的巨作《三峡》上,也避开了惯常的解释。朱朱认为《三峡》系列的神话只属于市场性,这些作品即使在刘小东个人的所有绘画中,也并不属于出色的行列。朱朱在书中说道:“在这样一个包含着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生命与权力、自然与文明之间各种复杂的而尖锐的冲突的事件面前,仅仅以这样的一个抒情性的注脚来显示自身的情感和想象力,等于是在事实上回避了他对于整个事件的立场——— 在一个理应豪迈之地,却变成了一个婉约派。”他还说道:“三峡系列作品中的民工、少年和妓女等形象有符号化的嫌疑,艺术家似乎仅仅以三峡为背景,回顾了他以往绘画中的个人经验。”

  在艺术评论写作上,诗人朱朱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这使他不囿于艺术评论的“传统”和恶习,文字不干巴,有韧性。不过,这样的艺术批评也有其值得思考的地方,文学修养对于原为诗人的朱朱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正如他所说的“要尽力避免过于文学化的表达,力图培养自身的专业素质”,尽管如此,就其文本所呈现的气质,还是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文学的熟稔(例如对诗歌或者文学作品的引用)和文字使用上的推敲。这种文学化的笔法应当引起我们另外的思考———在丰富的文字语言表达中,如何避免文字成为读者接近、理解艺术的屏障。

  这本书也有它的不足:写作对象中,有为人熟悉的艺术家,也有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对于前者,作者有丰富的资料深入写作,读者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艺术家的信息,对于读者不会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然而批评家对于后者则缺乏对其艺术创作更详细、客观的描述这一环节,读者无法通过文字获得对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了解,光凭批评家个人化的评述,只能令到读者有如坠云雾之感。

  如果说,朱朱的这本书,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是化学反应,一种因观者看到艺术而自身产生的化学反应式的艺术写作,那么可以说,我们同时也需要物理反应,一种更客观、陈述性的物理反应式的艺术写作。

  读者需要了解更多的细节,例如艺术家的教育背景,他的绘画风格自始至今有着怎样的变化(艺术家微妙的心理变化,而导致艺术创作的变化,这个过程的描述对于批评家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他的作品是怎样进入批评家和收藏家的视野,又是何时进入市场等等,这些关键的节点,将更有利地让我们理解艺术家及其艺术的创作。毋庸置疑,艺术批评写作有其多元性,但好的艺术批评写作的特点之一,应该是令读者更接近艺术品,而不是使之产生距离感,这应该是艺术批评写作的一个底线。

(责任编辑:郑宏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