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艺术:功夫都在画外
2010-08-16 13:48:49 善文
提要:人靠衣装,画讲裱装。在书画拍卖中,装裱已经越来越成为投资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同样一件作品,通过不同装裱就可能会有不同的价钱。在今年的春拍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拍场淘金的时候,对于装裱也要多个心眼。
装裱常决定身价
在今年西泠印社的春拍中,齐白石在1938年创作的《鱼虾蟹蛙》立轴,估价80万至120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190.4万元。据《亭子间藏齐白石书画》记录,本拍品曾经陈之初收藏。陈之初出身于新加坡,经营土产、树胶,以胡椒最为大宗,有“胡椒大王”之美誉。嗜好文物,收藏甚丰,有“东南亚最大收藏家”之称。
这幅作品最早出现在2003年上海朵云轩的拍卖会上,当时的估价为10万至15万元,成交价为26万元。到了2005年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其估价38万至48万元,成交价为88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拍卖图录中特别提到了画中的签条:齐白石鱼虾蟹蛙册页。乙酉春玉笋堂珍藏,还提到了此四页现装裱为立轴。
另外一个经典案例是在今年春拍中,陆和九和启功创作的《山水书法 四屏(八开)》,估价18万至25万元,成交价为57.12万元。这件作品曾经是一把成扇,在2000年中贸圣佳的拍卖会上,当时的成交价只有14300元。在2009年的秋拍中,其还是以扇面的形式出现在拍卖市场上,估价8万至10万元,但没有成交。没有想到此次藏家重新将其装裱之后,一下子令人眼前一亮,拍出了令人咋舌的天价。这无疑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装裱对于画作价格的重要性。
功夫都在画外
中国的书画,是东方艺术之宝。伴随着书画的发展,装裱工艺也随之提高。装裱工艺经过历代相传,到如今已经是技术纯熟,经验丰富。收藏书画的目的之一是欣赏,而只有装裱好的书画才能更好地欣赏。在书画中,装裱更是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册页已不完整,索性将其裱成立轴;传统扇面一般都裱成镜片或通过两色裱、三色裱将其裱成大尺寸立轴。信札,一般裱成册页观赏、收藏,也有裱成手卷的,如张学良定远斋所藏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等诸家信札,皆为手卷装裱。
很多书画收藏者对装裱并不重视,许多好的作品竟然配以低劣的装裱工艺,严重影响作品价值。事实上,有很多资深藏家通过装裱,将自己的收藏卖出了好价钱。在业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藏家将自己收藏的两本册页全部拆开,并裱成镜心,一部分在翰海、嘉德拍卖,一部分让于别的藏家。 当年在北京翰海2002秋季拍卖会上拍卖的那部分作品(张大千、齐白石、王雪涛、蒋兆和、启功、田世光、陈半丁等),全部以高出底价几倍的价格成交,成为那场拍卖会的一个亮点。
拍场多个心眼
值得注意的是,装裱有时也可能成为造假的“帮凶”。2004年中国嘉德秋拍中,齐白石的一幅《云海林屋图》,估价28万至35万元,成交价为46.2万元。在画幅下端画家背题:“此幅之纸有两层,谨防裱褙之人偷去一层。裱成照光一看,若无这一行字,即偷去矣。白石笔批。”由此可见在装裱中“揭二层”的办法,早就为人所用,而引起画家的警觉。所谓“揭二层”,是利用装裱之机,把书画真迹的字心、画心的表层与命纸揭离,利用墨色渗透而成的影像制成另一件作品欺世。
装裱是旧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之一。假如一件作品的画心是旧的,但却是新装裱,买家可能心中会产生警惕之心,要极度仔细鉴别画心;如果画心是旧的,装裱也是旧的,买家可能第一感觉就会趋向于肯定。旧装裱与新装裱在工艺上有长有短,甚至后者采用的材质胜于前者,不过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历史风格,如旧装裱的轴头可能采用象牙、黄金或上等木头等,有的收藏者非常追求这种旧风。旧装旧裱符合收藏者追求原汁原味的心情,但有时这也能会被利用。
董邦达、焦秉贞的作品是经常被假冒的对象,但所占比重较的装裱形式上与一般书画有所不同,外观极为富丽堂皇,装裱多以黄色龙纹花绫裱成,手卷的装裱,多以黄绫包首,手卷外再用黄绫包裹。立轴也皆以黄绫装裱,地杆两端配以红木、彩瓷、牛角或象牙所制的轴头,显得十分精美、考究,全仿宫廷样式。所造作品工繁,多工笔设色,以绢本为主,也有纸本。因此,有时看到太新和太好的装裱,反而应该怀疑。
(责任编辑:张译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