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西方绘画大师经典作品

2010-08-30 11:42:18 白仁海编著

莫奈

  19世纪60年代,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诞生,其灿烂夺目的光彩照耀着整个欧洲和世界画坛,掀开了西方现代绘画史上崭新的一页。一百多年以后,尽管现代艺术流派纷呈,印象派绘画对我们的艺术创作仍在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奠基人,莫奈当之无愧。他辛勤耕耘,不倦探索70年,为印象派的产生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为人类留下了两千多幅油画、五百多件素描。莫奈的艺术成就,为后人展现了无限宽广的探索发展空间,直到今天,他的作品无论在哪里展出都会引起轰动,受到人们狂热的崇拜。
  1840年11月14日,莫奈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童年是在海滨小镇阿弗尔度过的。他自幼热爱绘画,15岁便以擅长漫画而闻名。莫奈18岁时结识了当地的外光风景画家布丹,并跟随他学画。布丹对莫奈说:“当场画下的任何东西,往往具有一种在画室里所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实感和笔法的生动性。一幅画使人感动的是整个画面,而不是单独的某个局部,要顽强地保留十分宝贵的最初印象。”布丹的教导使年轻的莫奈眼界大开,终身受益。
  1859年5月,莫奈来到巴黎,入斯维塞学院学习。该校既不考试又无课程,画家只要出钱就可以在那里画人体模特儿,不少风景画家都去研究人体解剖学。库尔贝、柯罗、马奈、毕沙罗曾先后到那里画画。与这些现实主义画家经常交往,莫奈有机会了解他们的艺术主张和绘画成就,增长了见识,也坚定了走自己的艺术道路的信心。1860年秋天,莫奈应召服兵役开赴阿尔及利亚,一年后因病退伍回到故乡阿弗尔港。在诺曼底海边,他认识了荷兰画家琼坎,这又是一位对他有巨大影响的艺术家。琼坎经常带莫奈出去写生,并热心地教莫奈,在写生时,如何去捕捉事物在特定的环境气氛条件下所显现的印象,而不是去再现该事物本身。这对提高莫奈的基本艺术修养帮助很大。1862年,莫奈在巴黎入格莱尔画室学习,因格莱尔过于强调希腊罗马艺术和风格高于一切,莫奈不喜欢画室的氛围。他与在一起学习的巴齐耶、雷诺阿、西斯莱情投意合,形成“四友集团”。他劝说伙伴们放弃学院派课程,到枫丹白露的舍依村画户外写生,直接面对大自然,探求新的艺术方法。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科罗和巴比松画家的艺术,莫奈对库尔贝和马奈的大胆直率的风格极为欣赏。
  在舍依村,莫奈受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启发,着手画了一幅长达20尺,表现户外野餐场面的巨作《草地上的午餐》。他用厚堆、明快的外光色彩,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姿态各异的瞬间感受。画中阳光透过枝叶间隙,形成色彩、光影斑斓跳跃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莫奈对阴影里丰富的色彩和反光的描绘,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1866年莫奈完成了以未来夫人作模特的肖像画《卡美伊》,有人把它与马奈的肖像画相媲美。这幅肖像使人感到有库尔贝的影响,但还是显示了莫奈的个性。他对造型的淡漠态度,却赋予这个女人的动态和她裙子上的光的颤动的特殊感染力。
  1870年6月,莫奈与卡美伊正式结婚。同年9月普法战争爆发后,他被迫离开妻子,只身来到伦敦。由于艺术观念不为世俗所取,他的画作无人问津,致使他好多年无法摆脱经济窘迫,经常过着举债度日的生活。在伦敦,他遇见了毕沙罗、巴比松和杜比尼。他和毕沙罗一起到泰晤士河及海德公园作画,画下了大量写生习作,学会了表现隐藏在烟雾中间的散漫光。他们同去博物馆观摩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透纳和康斯坦布尔的作品。莫奈对透纳的外光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从此,他几乎集中一切力量对光的研究。经杜比尼介绍,莫奈认识了巴黎画商迪朗·吕埃尔,这位艺术经纪人慧眼独具,日后给莫奈及其他印象派画家提供了许多切实和及时的帮助。
  1871年底,莫奈从伦敦返回巴黎,途经荷兰,在那里他画了一批表现风车磨坊和运河风光特色的精彩习作。此时,流亡于各地的画家也相继回到巴黎,他们又聚集在盖尔波瓦咖啡馆讨论关心的艺术问题。在认同新古典主义的安格尔还是浪漫主义的德拉克洛瓦的艺术观点上,年轻艺术家们各执己见,他们作画的风格和选题的兴趣也不尽相同。当时的巴黎艺术界一直为官方沙龙所垄断,一些表现宗教和历史题材的媚俗正统派艺术受到当权者宠爱,而年轻的革新派画家的作品统统遭到排斥。对官方艺术的鄙视和寻求新的艺术道路的决心,使他们联合起来,逐渐形成一个密切的集团。莫奈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极力主张艺术必须创新,完全脱离保守的学院派,远离媚俗僵化的艺术。1874年4月15日,经莫奈提议,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无名艺术家展览会(即首届印象派画展)在巴黎卡普辛大街摄影师纳达尔的工作室举行。参展的有莫奈、德加、毕沙罗、雷诺阿、塞尚、西斯莱、布丹、莫里索等30位画家。莫奈展出的《日出·印象》一画,被《喧闹》杂志评论家勒罗瓦在文章中用“印象主义”一词加以嘲讽,不料勒罗瓦的揶揄反而使“印象主义画派”由此得名,被人们接受并载入史册。
  莫奈这幅作于1873年的油画《日出·印象》描绘的是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透过晨雾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瞬间印象。莫奈用轻松潇洒的笔触,鲜明而富有生气的色彩,把日出映红的半边天空,闪烁天光的水波倒影,水面上依稀可见的小船和弥漫烟雾的厂房码头远景,交织成一幅充满诗意和灵性的浅蓝紫色调画面,成为印象派画风的代表作。
  19世纪的欧洲由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问世、照相术的诞生,使印象派画家深受影响和启发,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莫奈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与色上,他把绘画的目标看做是探索光色的视觉表现,母题只是一种媒介,被用来表现他所痴迷的色彩和光线。绘画不需要文学情节,不再是神话、历史事件的图解,而日常生活才是视觉表达的全部内容。莫奈曾对一位年轻的美国画家说:“当你外出作画时,试着忘掉呈现在你面前的对象—一棵树、一幢房子、一片田野或任何其他的东西。你只想,这是一小块蓝方块,这里是一个粉红色长方形,那里是一条黄色带,按这样画出来的正是人们所看到的物体:准确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与你面对风景时获得的独特的印象一致。”莫奈和其他印象派画家一样,善于利用摄影的成果,给他们的作品带来全新的视觉角度,但他们都在思考,面对惟妙惟肖的摄影,绘画如何作为?这就需要他们去努力探索摄影无法仿效的领域。莫奈借鉴了东方绘画技巧,尤其对日本版画喜欢至极,日本版画的装饰性和平面性,促使他的画风有了进一步转变。
  莫奈在对大自然的深入理解和把握瞬间流逝的光与色尝试中,运用了七色光谱及补色关系,采取在画布上使用并列原色,疾速的笔触,让轮廓含混,色彩相互渗透、交错,从而来表达空气和散射其间的光线变化。莫奈在阿让特依生活的6年,大自然水天一色的景象使他获得了艺术灵感。作于1874年的《阿让特依大桥》是莫奈表现炽热阳光下,空气和水面颤动闪烁的得意之作。他用黄橙绿蓝色的笔触,描绘了荡漾在水中的倒影,白色的小船被深色倒影衬托得格外明亮,天上飘着轻柔的白云,河面泛出淡蓝紫色的天光,大桥和远处的绿树受大气的影响渐往后退。画面的色彩鲜明清新而富有力度,这正是莫奈心中灿烂世界的写照。1874年和1878年在阿让特依画的一批作品,体现了他艺术风格的日渐成熟并趋于完美。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1877年莫奈把视线投向大都市的新主题,创作了以巴黎圣·拉扎尔火车站为题的系列风景画。蒸汽火车头冒出的烟雾、晨曦中曚昽的光线向观众传达了现代生活的诗意和美感。三度空间的透视景深在画中消失了,代之以平面性的微妙的色彩变化。
  1882年,莫奈来到法国诺曼底海边的埃特勒塔等地旅行写生。为表现壮观的断崖峭壁和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跋山涉水,从考克斯一直画到布列塔尼的贝宁岛,不知疲倦地捕捉光色的瞬间变化,创作了一批富有冲击力、充分体现印象派技法的油画作品。《埃特勒塔附近的玛那波特海崖》通过奇特的构图,把巨型礁石上截获的阳光与空气、海水反光折射出的丰富色彩,以碎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冷暖并列的各种色彩远看却呈现出颤动、和谐、美妙的色调。在诺曼底画的大批海景画,不仅色调丰富多彩,而且用笔更加变化多端,几乎达到了自由抒写的地步,他把绘画的形式美推到了新的高度。
  1883年9月,莫奈年仅37岁的爱妻卡美伊不幸病逝。1897年,莫奈移居巴黎郊外的吉维尔尼村,带着两个儿子与已有6个儿女的艾丽丝组成了新的家庭。素有“欧洲田园”美誉的吉维尔尼,依山傍水,树木成荫,景色优美。这块深受莫奈喜爱的人间乐土对莫奈后半生的生活、艺术创作以及事业辉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在这里一住就是43年。
  1890年,莫奈开始在吉维尔尼画系列作品《麦草垛》,他在不同的季节和一天不同的时间里,一连画了24幅《麦草垛》,表现同一物体在不同光照下的不同的色彩效果。他的这批画是从大量的中间色入笔,既不是从最亮处也不是从最暗处下手,减弱了明暗的黑白对比,而是代之以色彩的补色对比。他把不同冷暖、不同深浅色彩的点与线调和并置在画布上,使画面合成为不同的光与色的美妙交响乐章。一幅幅《麦草垛》犹如一首首短诗引人遐思不尽。1891年莫奈的15幅《麦草垛》展出,盛况空前。3天内,作品就以每幅三四千法郎的价格全部售出。
  莫奈以他超人的天才,执著于光与色的追寻,在探索的道路上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不论是大雪纷飞或日晒雨淋的天气,他整日都在大自然中奔波忙碌,晚年又不顾眼疾的困扰,坚持创作不停,简直和一个“劳苦的猎人”一样。经过七十余年坚忍不拔的努力,使他在艺术上达到了以色写意绘画的一个极高境界。
  19世纪90年代以后,莫奈在吉维尔尼创作了《白杨树》组画,尔后又多次去伦敦、威尼斯旅行写生。画下一批描绘泰晤士河沿岸风光和威尼斯水乡的作品。这些画色彩更加亮丽,物象几乎要消失在光色之中,在迷离的色彩背后让人能感受到隐藏着的无限生机。
  1892年至1894年间,莫奈画的《鲁昂大教堂》组画,是他艺术生涯中记录下的最美的图景。面对大教堂雄伟的哥德式建筑,他激情满怀地画了三十多幅光彩夺目的油画。他被阳光照射和物体反射的光色斑斓深深打动,画中建筑物的界线已为浑厚浓重的色彩与狂放不羁的笔触所冲破,特定瞬间里变化万千的光色感觉在这里已升华为绝妙的艺术情趣。1895年,二十多幅《鲁昂大教堂》组画在迪朗一吕埃尔画廊展出大获成功。莫奈的经济状况由此得到好转。
  1893年,莫奈在吉维尔尼建造了水上花园,引水筑池,种植竹子、柳树和玉兰、杜鹃、郁金香等植物,他钟爱的各色睡莲长满了池塘。在这里他倾注了26年的心血完成的《睡莲》系列画是印象派具有里程碑式的巨构,是给人类留下的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多半以深沉的、流动的暗色波影衬托出如星星火花一样闪亮的花朵,以水的涟漪与阳光下花叶漂浮颤动来表现“梦一般的抒情意味”。平面展开的大幅《睡莲》,打破了三度空间透视,幽深的湖水时而空灵,时而如一片锦绣,变幻莫测。晚年他的笔法纵横不羁,酣畅劲健,色彩更加浓重,厚堆薄涂,挥洒自如。这时的他已不再满足于对瞬间自然真实的捕捉,更趋于求得主观上的超越自由,来抒发胸中的意象。他的这批作品已经达到了物我交融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他的艺术已完成了从自然物象到主观意趣,自然形式到有意味的艺术形式的转化。评论家瓦多伊曾经这样写道,“他早期的那些画,没有一幅能与这些难以置信的水上风景相提并论的,因为这些画把握了春天,把它留在人间。”宏伟壮丽的《睡莲》系列作品是莫奈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第九交响乐”。
  巴黎桔园美术馆椭圆形大厅中长期陈列着莫奈大型的《睡莲》壁画,让每个参观者在身临其境,聆听大师对大自然高吭礼赞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这是他花了整整10年时间,直到临终前不久才修改完成的巨作。一望无际、虚幻迷人的莲池,使人久久沉浸在宁静悠然的神境中。莫奈作品所传递的那种“清新、愉悦、生意盎然”的情趣,让人难以忘怀。随着时光流逝,他的作品中特有的艺术魅力,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去欣赏、赞叹!
  1926年12月26曰,莫奈在坚持自己艺术信念的最后时刻与世长辞。他以86岁的高龄在晚年看到了印象派辉煌的结局,是印象派中唯一看到胜利的人。
  参考文献:
  1、《欧洲近代绘画大师》 (意大利)利奥奈洛·文图里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1年
  2、《从传统到现代的艺术探讨》 钟涵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年

(责任编辑:梁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