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登科入仕”图青花三足香炉
2010-08-31 10:05:28 余光仁
案头这只福建漳州五寨窑烧制的青花三足香炉,烧制年代约为明天启至崇祯年,从烧制工艺、釉色胎土、青花绘技来看无不具有浓厚的明末风格。此香炉与“南澳Ⅰ号”沉船上装载的瓷器属同一产地。该炉内径26厘米,外壁青花满工,系国产石子青料绘制,图画发色灰淡,器面釉层肥厚,但修胎不够精细,制作工艺略显粗糙。这只香炉乍看其貌不扬,但仔细品味却大有看头。
香炉的外壁一周画面,笔法简洁随意,笔力老到,画师以隐喻、写意的手法,体现创作意图,令人观后回味无穷。
此六幅画图按顺序分别命名为:学子之望(图1)、鲤鱼化龙(图2)、拜师求艺(图3)、梅花苦寒(图4)、芝兰佳境(图5)、魁星点斗(图6),这六幅青花图的作者是否就是落第秀才,或是官场归隐之士不得而知,但仅从画面立意可看出他对科举取士制度的一往情深。如此,我们把这组连环画称为“入仕图”当为贴切。
先看“鲤鱼化龙”——波涛浪尖之上,一只云龙鲤鱼昂首、顶鳍、挺尾,好一副搏击江河之状,鲤鱼登龙门的惊险场面生动显现于画面上。鱼鳍上,画师为之平添一根粗粗的龙须,这种鲤鱼即所谓“云龙鲤鱼”,暗喻今日之鱼他日化龙。这种画法较之许多古画中龙首鱼身的“鱼化龙”手法,要简明得多,深刻含蓄得多。
再看“芝兰佳境”,画师似为无意之笔,画了几朵写意灵芝,又在灵芝之侧寥寥数笔抹出几丛兰花,兰花、灵芝、鲤鱼这几个毫不相关的概念,经过民间画师的整合创意,令人恍然回味到:十年寒窗之苦,一日登科之士,跃上龙门之后将进入“芝兰之室”,个中滋味绝非一般“俗子”可体味得到。
最为精彩的画面为“拜师求艺”、“梅花苦寒”、“学子之望”三幅。画师似乎要告诉世人,学子欲出人头地、出将入相,必先寒窗十年,苦读经史,方可蟾宫折桂,金榜题名。你看,画中的那学子,满面虔诚,躬身大揖,拜师之礼如此到位,足见学子求师之心切。而对面为师者,正襟危坐,一派儒者风范。可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并非儿戏。这种拜师礼,是封建学子人生中的一重大礼仪,不可儿戏,此情此景跃然画面。
再看那一幅:三位宽衣博带的孔门弟子,立于楼台之上。这楼台看似很高,周围有祥云环绕,当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意;楼台之下,滔滔大海,寓意为“学海无涯”;楼台对面,有一拱型大桥顶天接地,桥上立定一位神态怪诞,但神气十足的神人,左手指点江山,右手高执一笔作写字状,旁边有七粒不易察觉的圆点(喻七斗星),此神即是掌管登科进仕的魁星老倌儿。别看他形象怪异,衣着不整,可全神州的大小秀才书生,都视他为神明,各地文庙中几乎皆有他老人家的座位,传说中的“魁星点斗”即是此中含意。而图中三个学子却是三种心境、三种神态:其一,凝神屏息作沉思状,大有“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之状;第二个学子作畏缩不进状,似乎对冲击“龙门”缺乏信心;第三个学子心不在焉,面对严峻的拼搏大局面,他似乎早已心猿意马,不以为然。三种人三种形态,入木三分。
还有一幅“梅花苦寒”图,也可称之匠心独具。一丛独傲云天的梅花昂首怒放,那如针刺般的梅枝上虽少有叶花,却多了几分凛然之气和冷香飘逸,想必画师以此晓谕寒窗苦读中的学子,“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画师熟记圣训,以画教人,可谓用心良苦!
笔者之所以颇为兴趣地点评这只残破的青花三足炉,是因为这件400年前的工艺品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断面。当时的明王朝经历200余年的封建统治后,已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之境,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统治集团内部危机四伏。为了挽救这只风雨飘摇的破船,崇祯皇帝励精图治,革新吏治,科举选才,消弭党争,清除腐败,欲挽大厦于倾倒之前。
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朱明王朝气数已尽,崇祯的“改革图治”之举于重大社会矛盾之前,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明末科举取士制度再度兴旺,成为明王朝赖以稳定、团结利用士大夫阶层的重要措施。大批意图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抱负的读书人,为维护朱明王朝的统治自然竭尽全力。在这种背景下,科举制度进一步成为社会中心课题,难怪民间瓷业工匠也将此内容绘制成通俗作品流传于世。按今世说法,可称之为“家喻户晓”吧!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