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太史名僧共一楼”

2010-09-09 17:07:46 未知

  清康熙六年丁未( 1 6 6 7 年),7 5 岁的担当自鸡足山移驻大理荡山(又名班山)之感通寺,开始了人生的最后旅程。感通寺又名海光寺、荡山寺,始建于南诏时期,扩建于元,而盛于明,为印度高僧李成眉(一名李贤者)所建。自元以来一直香火兴旺,名僧辈出。据传该寺的明代高僧无极禅师,曾率僧徒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 年)入京朝见,面呈御殿,当天忽马嘶花放,众以为祥瑞之兆,明太祖朱元璋亦大喜,赐撰、赐衣、赐号及御书《乘春诗》二章,并颁令在荡山建造大云殿,创三十六院,感通寺因此显赫一时。所以担当有“寺古松森,西南揽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的联语赞之。
  在感通寺里有一座写韵楼,乃文学家杨慎(号升庵)曾经住过的地方。杨慎(1488~1559)本为四川新都人,明正德间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明世宗时因“议大礼”案谪戍云南永昌,著有《升庵集》、《陶情乐府》等。杨是有名的书法家。他谪居云南四十余年,在当地留下不少杰出的诗篇和美丽的传说。担当移居感通寺,因仰慕杨升庵的品学,复重修“写韵楼”并以此为己居,因此人有“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诗咏之。担当更写下《写韵楼吊升庵先生》和《写韵楼》诗凭吊这位壮志未酬的失意诗人,前者曰:
  思归无策欲何如,望断长安涕泪余。
  向日蜀葵虽惨淡,经霜滇柳尚扶疏。
  状元楼阁文章府,隐者家风木石居。
  无那金秋寒更甚,不吹横笛也愁余。
后者云:
  君不见撑天拄地惟气节,丈夫临难当自决。
  升庵太史重伦彝,触犯天威杖以百。
  悲哉百杖杖不死,诏遣荷戈戍金齿。
  去来常爱点苍雪,为楼写韵班山里。
  书法专学铁门限,挥毫全用藏经纸。
  唱酬日日李中溪,诙谐处处弘山子。
  戍滇四十有余年,每上斯楼独洒然。
  诗中抒发对升庵太史的崇敬之情,其实更多的是借此表达自己的幽愤。在这两首感情洋溢的愤世诗里,我们看到的是担当的影子,尤其是“君不见撑天拄地惟气节,丈夫临难当自决”句更是透着凛凛正气,既是杨慎的写照,也是担当自况。所以,后人万秉义有《登写韵楼奉怀杨大史及唐大来》诗曰:书法诗画推三绝,太史名僧共一楼。住去青山还此日,归来黄鹤是何秋?“太史名僧”,可谓相得益彰。两人虽遥遥相隔一百余年,但前后辉映,也算是为寂寞的感通寺平添了一种灵气。今天人们游览此地,仍然会勾起无尽之幽思。担当的晚年在感通寺安然度过,除了潜心作画、写字、做诗、参禅外,几乎没有太多“故事”。这一时期政治已相对稳定,清朝之大一统已成定局,历史仍然一如既往地向前演绎着,回天乏力的担当们已经完全没有了昔日之锋芒。
 

(责任编辑:刘文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