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非物态设计”析

2010-09-13 01:01:52 连冕

  再接着聊聊暑假走访四川的观感吧。我们一行从成都直奔苏州市在绵竹灾区援建的孝德新镇。那里据信是“二十四孝”故事中“涌泉跃鲤”的男主人公姜诗(也是“一门三孝”故事的男主人公)之子安安(原名姜石泉)“送米”的发生地,同时也是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集中制作区。不过,由于受到地震严重影响,旧有的房舍基本倒塌,那些簇新而齐整的建筑群都是按着苏式民居风格重新择地起造的。

  同行的武汉大学学友发现,在洁净的临街商铺外悬挂着的都是些规格、装饰画一的灯箱——绵竹年画中常见的胖娃娃“统治”了街道上所有的商业“识别形象”。依我们这群外人看来,似乎灾区民众在“视觉审美”上还过得不怎么“丰腴”,甚至有学友认为那种异常“规范”的操持实在令人备感压抑。

  如若暂时从灾区的叙述语境中抽离,我们对这类招牌、灯箱的理解与体悟实际也已不仅仅停留于物态化的设计表层了,反而更深入到受众反应和行为之上,即一种“非物态”的心理层面。

  我的工作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艺术学系,上学年末在进行教学大纲调整时,便在巨欣师友的带领下,针对设计界以及坊间不断被重视起来的“非物态”情结,归纳了各相关知识类项,重组师资,为设计理论专业本科3年级的同学专置了一门名为“非物态设计”的贯穿性课程。

  所谓“非物态”在课程上的反映,首先就是把一些旧有分散的设计实践与理论类课程归并,比如将品牌策划与展示、产品设计与理论、用户调研与营销等等整合,在教授时长上延展为近1个半月的“大课”。其目标是让理论作为连通全局的纲绳,将一般的实践在经过多名专业教员从不同角度进行提炼后,转变为更纯粹且规律化的架构和体系。同时,借助那种具体的实践而深化理论专业高年级学生“有的放矢”的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践能够充分地相得益彰,并体现理论对于实践、实践对于理论的相互正向干预与影响。

  那么,如此的课程,其设置的核心观念,便是要训练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积累抽象思辨能力,又在思辨中落实一种经过大脑充分“运转”后的实践结果,并为两者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与条件,以致摆脱了独立的实践课和理论课的设置与区隔。那么,所谓“贯穿性”在此时看重的就是设计实践者的思维力以及设计理论者的实践力,最终希望在理论与实践间,尽最大可能搭建起一座跨越“鸿沟”的桥梁。

  当然,如此的培养除了在可能的教育学深度上有所推进外,更重要的也是为那些即将走向社会,希望能够独当一面的设计类学生们提供一个思维的试验场和实践的冥想区,进而改变目前设计界只重孜孜矻矻地“执行”,而理论界只读“圣贤书”的病瑕。

  一位同事在课程设置的讨论中也曾提及,就设计而言,“非物态”化的行为实际就是将设计前期和后期的比重大幅增加,通过测算、分析、研究等技巧,不单从商业调查、开发策略的层面细致地谋划出设计成品各色各样的目标指向,而且在对终端用户更微观的,甚至在以往被视为细枝末节的体验上,都能做出针对认知、购买、使用、评价等不同环节的精准调控。质言之,传统意义中物态化的设计品成了“非物态”链条上一个“细小”的中间环节,是我们借以表达和收获思想与情绪的一件经过精心构型的“道具”。

  在这样的格局下,设计足以成为“事业”。当甩脱金钱糟朽的包裹,实际上如此的选择才能令其真正将人类的诸多伟大的实践行动与高级的精神追求密切关联起来。设计不再只是一种简单、被动的“实体生产”,也不再只是一种可以遭到任意驱使的“随侍服务”,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具有自我主导权的精妙考量与贯彻。其内没有僵挺的“绝对”和“标准”,没有草率的“厚黑”和“应付”,有的却是善性的、动态但又沉着的精神与把握。

  回到绵竹的招牌灯箱上,面对千篇一律的“形象识别”,我能理解灾区重建者“以不变应万变”的处理办法。但,在“权宜”之后,在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非物态”的理念应该还能为我们提供更多饶富深意的人本化可能。灾难过去,当一切重新的开始能够是那般的多彩多姿,我想,这方为胜境。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