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悟书画同源——中国画创作的通途
2010-09-18 11:59:23 谢易彤
(晋)陶潜《归去来辞》 104cm×58cm 2009年
一袭清闲之趣、一股平和之风、一派庄言之格、一汪宁静之情。
2010年9月17日至27日“古意豪端——王明明书法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王明明不囿于画中之书,此次展览是他长期研习书法后的集中展示,也是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推出花鸟画、手卷及册页展之后又一重量级展览。于本次展览汇集了王明明发乎心、始于思、流于笔的书法作品70余幅。在书法中领略古意,让人随着其笔墨的运行进入他的心灵深处,似乎嗅到潜心斋的墨香,看到王明明挥笔的灌注。带着书画同源的再思考,走进展览,走近王明明。
对传统文化本质精髓的思考
王明明作为一名画家同时身兼社会职务,可贵的是一切的繁杂与浮躁都并未打扰他内心所把持的诉求与规划。他在不断思考作为一名传统中国画的创作者,怎么对传统文化当中最本质的精髓进行透彻的研究与如何继续生发。传统中国画的背后是深厚而博大的中国文化精神。而书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承载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而且各个时代开蒙思想的灌注、文字演变,成为中国经典凝聚的精华,中国的书法一向强调对于宇宙的体悟、对恬淡高远意境的诉求、对自我内心感知的突破。书法便自然的成为他进行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书画同源,王明明认为书法是中国绘画的基础。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造型是惟一的基础。书法与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与取代的。
潜心于“潜心斋”的真实
王明明的书法,以行楷为主架,偶有篆、隶之风吹入,其作品用笔劲健,墨韵丰厚,结体古朴,布局开张,笔法、墨法、字法、章法井然有序而又别有韵致。在书法中所流露的平正之气正是从创作者躯体和心灵领会存在的真实。也验证了潜心斋的真实。在潜心斋中,要把心神静下来,投入到中国文化的感悟之中,体验中国文化的本质。来陶冶自己的胸怀与出世之道。由此使绘画有更开阔的发展空间。实际在书法中包含的中国文化的抽象审美、结构和创作者身性的抒发。他包含的艺术能量是非常多的。王明明说,书法与中国画贵在有书卷之气,这是作者天赋、修养、品格、气质的综合反映,其所产生的静气与含蓄,是无法复制与超越的内在之气,而不是外在简单的视觉张力。艺术要和大众接触,自己的个性要把握度,无人看得懂的书法不是书法,无人理解的艺术自然也无意义可言。
中国画创作的通途
回望近现代美术史中记载的名家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刘海粟、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李苦禅、陆俨少等, 无不具超凡的书法艺术上兼修。中国画和书法他是紧密相连的。书法是基础,因为他强调中国的审美很多都是书法里得来的,中国画很多线条及用笔的理解,实际都是生发于书法的。表现在文人画上书画相结合使得中国画变得更加深沉抽象,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以及深层次的表现力,自古就被历代文人所欣赏。中国画要发展下去必须要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而不是完全由创新来决定。作为一名中国画家,不懂得书法或不练习书法的话,就无法理解中国画的线条如何运用,这样成为自己创作中国画的一大障碍。书法的书写过程中要求作者在行笔过程中要聚气凝神,力透纸背,一以贯之,不允许出现因迟疑和用笔而导致气机的窒碍,成功的作品或雄浑端庄或潇洒流畅。这使所绘作品,或成独特的大写意风格,或造雄浑高远的气魄。
在国际化大发展大交流趋势下的今天,穷款、他人代书款等对中国画画家而言,都将会成为极大的桎梏,王明明书法展实际对当今画坛的起到一个昭示的作用,画家埋头苦练的勤奋之余,要懂得悟,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心性的修炼,要摆正心态,在浮躁的环境下,安心创作,使中国的艺术更具凝聚的深度。
(责任编辑:谢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