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自在的玩物——于幸泽近作解读

2010-10-11 13:17:19 王璜生

  “自在”,在哲学的范畴里是关于“存在”的本质状态,是“在”之所以“在”的基点。而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自在”则是一种极高的行为和精神境界,它使人之所以为“人”,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生活之所以为“生活”。看于幸泽的近作,我似乎对“自在”有了进一步的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体验与解读。

  从生活的角度讲,记忆也许是最关乎人的生存本质的,人逃脱不了生命的记忆,这几乎是从婴孩时期伊始的,而尤其是像于幸泽这样的“游子”,曾经远离故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德国求学、生活多年,这对于他来说,早年的记忆成为他得以“自在”生活的基础,他以之作为对自我及潜能的一种认知,并不加以掩饰地流露出对母体文化的依恋。因此,从在德国时对气泡的精致描画,到回国后对充气玩具的钟情,可见他对童年“玩物”的一种迷恋,这种迷恋是通过精致细腻的写实过程来呈现的。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找到了一种依恋和认知,也可以说以此来获得他的生活的“自在”。

  而从艺术创作和思考的角度看,他试图构建一种中国文化的感性表达和德国文化的理性认知的融合,通过材料的自然性和绘画的自然状态,以及写实技术与透明画布的高度理性的叠加,从而产生新的视觉形式,表达一种静态状态下带有生理与心理隐蔽的情绪。因此,“玩物”成为了这样的一种载体和象征,作为极端感性的“玩”和为“玩”精美制造出来的“物”,这本身就构成了于幸泽艺术一个主要的矛盾结合点和创作出发点。“玩物”本身所隐含的生命、心理和文化的内容,更在于幸泽的艺术表达过程中一层层地呈现、幻化出来,甚至是不断地演绎创造出新的形态和可能性。

  这也许就是于幸泽“玩物”的心态和理想状态,“玩”因“物”而呈现内涵和意思,“物”因“玩”而幻化新的玩意,于幸泽也就在“玩物”中体验着属于自己的一份“自在

  2010年8月8日于中央美院美术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夏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