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翻越阿尔卑斯山

2010-10-19 16:51:31 未知

  出米兰北上,4个小时的车程就可到达德国的慕尼黑。车子驶出米兰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进入了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区。

  阿尔卑斯山,它是欧洲的近期褶皱山脉,西起法国的尼斯,经瑞士和德国南部,意大利北部,东到奥地利的维也纳。山脉呈月牙形,长1200公里,一般宽120公里,最宽处可达200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山势雄伟,主峰勃朗峰高达4807米。主干东伸为喀尔巴阡山脉,东南边为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南边为亚平宁山脉,西南边为比利牛斯山脉。它的怀抱里孕育出了莱茵河、罗纳河、波河等许多河流。许多高峰终年积雪,山谷冰川发育。山的北端雪线为2400米,南端为3100米,阿尔卑斯山脉受大西洋等海洋气候的影响,水利资源非常丰富。

  车子行使在阿尔卑斯山区,两边的景色真像一幅幅不断变幻着的油画。远处山头上的积雪,近处山坡上茂密的林木,一片片或金黄,或嫣红,或翠绿,山脚下有一搭没一搭地错落着宽大整齐的蓝屋顶,非常洁净,纤尘不沾,有点像工厂的车间,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雅洁的工厂,没有高耸的烟囱、飞扬的烟尘。山坡上间或可看到村庄和哥特式的尖顶教堂,田畴里有收拾整齐准备越冬的葡萄园,我们只能看到供葡萄藤攀爬的铁丝,想必勤劳的主人已把怕冻的葡萄藤埋入土中。路边的风景,一切都是那么美不胜收、如诗如画,一切又都是那么倏忽而过、稍纵即逝,我唯恐失去这一切,边看边拍,感觉总是看不够拍不够。

  经过了一段长长的下坡路,车行大约两个多小时后,我们进入了奥地利境内,这时已翻越了阿尔卑斯山一多半。路渐走渐平,在公路的左侧出现了奥地利的一个城市,当时随口问了一声随团的导游,也没记住。和这个城市同时出现的是它左侧的山脉,山黑黝黝的,在城市的上空、山腰间出现一道厚薄均匀的雾霭、烟岚,像一条被风吹起、飘逸在空中的哈达。奇怪的是,山有多长,它就有多长,不知是受工业污染,还是自然形成。不仅当时没弄清,就是现在也没想明白,成了扰人的悬念。

  翻越阿尔卑斯山,车子驰骋在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上,不仅路两边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就连行在路上的各种大小车辆和驾驶着这些车辆的人们也是一道风景,这道风景比路边的那些风景更发人深思。

  我们在欧洲大陆从意大利罗马到法国巴黎,在3600多公里的行程中,穿越了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比利时、卢森堡、法国6个国家。沿途所见车辆熙来攘往,可以千计,而且在所见车辆中大车多于小车,没见一起事故,没见一车违规行驶。不论是在阿尔卑斯山的峡谷里、隧道间,还是在莱茵河畔,大小车辆秩序井然,车辆鱼贯而行在行车道上。大货车的司机好多都是须发皆白的老者,虽然看上去老态龙钟,但个个精神矍铄。沿途我留心看下来,驾车时不论年老年轻,没见有一个人抽烟、聊天,都非常专注地注视着前方,双手紧握着方向盘,心无旁骛,不急不躁。有需要超车者,超过后很快就回到了行车道。不像我们的驾驶员不知是“时间就是金钱”使然,还是争强好胜不服人的心理作祟,各种车辆“一窝蜂”挤,超车道成了行车道,行车道成了超车道。有章不循,我行我素,毫无节制,事故频发。血流了不少,命抛黄泉者不寡,然以此镜鉴者寥寥。在翻越阿尔卑斯山途中,路边不时有画着鹿的图形的标志牌映入眼帘。这是在提醒驾驶员,此路段有动物穿越路面,通过时要谨慎、要减速。从这一点,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生态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工作可见一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见贤思齐”,国民素质的提高,文明习惯的养成,固然要假以时日,固然要依赖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固然要依赖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作用,然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每一位同胞兄弟姐妹的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毕艳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