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寻的无用设计——浅谈现代设计的东方思维“易、医、艺”
2010-10-19 20:44:29 未知
设计其实是建立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的现代果实,虽然“设计”这个词汇出现的比较晚,但设计这种行为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在中国古代也更是有辉煌的成就。如果我们把设计看成是完全现代的产物和未来的成就那就会迷失方向,在没有根基的状况下就容易被另一种力量所动摇,比如:名利和邪恶,而因此失去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带领生活进入更高层次的能力。我们在抵抗力不强的情况下追逐着名利虚荣做着现得利益的“有用”设计会把人们的生活带入倒退的状态甚至深渊。
艺报对话
艺报:请问你提出的“无用设计”是一种方法论吗?还是一种纯概念?
张寻:无用设计在我来说就是:“真设计”即是设计最本真的行为。其实设计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创造就要从问题的本身出发,那么问题又要到根源上去寻找。寻找的过程也是设计,甚至是设计最重要的环节。现在的很多设计师或是被包装出来的设计大师们不愿意遵循这种原则,他们更重视在商业设计中如何控制时间成本和智慧成本。这种从显像出发的看是有用的操作捷径可能会给事物带来更多的问题。
有更大一部分需求者也是把设计看成是解决眼前问题或者美化形象甚至是掩盖问题的手段。所以我所倡导设计当中的寻找过程则被绝大部分人(包括需求者)视为无用之举。其实就是这样的无用思维才是解决事物根源问题或者人类终极问题的基础。有的时候它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它会通过一种引导的方式把人们带到一种积极的对未来的忧患当中,从而重视设计在解决终极问题上的公用。
比如说装修,一定要弄清楚业主为什么要装修你才能够知道他要装成什么样,不能光靠业主的描述来判断,因为他没有办法把自己想要的东西用你的专业水平表述。所以他的类比或指定是不可靠的,会随着环境的进一步变化而改变,那么你就没有办法跟上他的思维,因为他自己本来就是迷茫的。作为真正的设计师就坚决不可以因他的要求向他推荐一种风格和昂贵的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而是要充分地了解业主的深度心理需求和客观的空间问题。在隐性的心理环境和显性的功能需求相互作用下找到根源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这些看似无用的步骤便是设计发挥有用之能的必然。这就是我所说的“无用设计”。
另外我所特指的无用设计还有另一个探索方向就是关于设计的灵感来源,我一直在寻找灵感的源头,试图了解到她的特性并且把握她。但是一直无法成功。我们都知道设计方法很好掌握,执行的技术就更简单了。最重要的是灵魂,也就是创意,创意若没有灵感的光顾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设计师却有没有办法通过技巧训练和知识的积累来接近她,她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她在哪里与我们相遇,更我们所不能掌控的,这是一个神秘的现象。如果我们不回到世界本原的规律当中去认识她、了解她的话就无法与她共舞,那么有价值的设计作品或产品就不会出现。我试图从中西方文化的源头和终极信仰当中去寻找她的足迹,就是《易经》和《圣经》。有很多的前辈把自己毕生研究探索的成果无私地奉献给现代人,正是这些无形的大爱给我在设计领域里发现东方思维的行动中增添了信心。
艺报:你在当下这种快节奏思维和快节奏生活的状态下提出要回归“无用设计”会不会与时世不符,有没有想到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
张寻:就是我们的节奏太快了,快得无法再去感受更别谈享受了。我们被一种巨大的谎言所催逼着,大家都朝着一个毫不明确的方向奔跑。设计其实是建立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的现代果实,虽然“设计”这个词汇出现的比较晚,但设计这种行为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在中国古代也更是有着辉煌的成就。如果我们把设计看成是完全现代的产物和未来的成就那就会迷失方向,在没有根基的状况下就容易被另一种力量所动摇,比如:名利和邪恶,而因此失去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带领生活进入更高层次的能力。我们在抵抗力不强的情况下追逐着名利虚荣做着现得利益的“有用”设计会把人们的生活带入倒退的状态甚至深渊。所以想做设计就要真的对得起“设计师”这一神圣的定位,要认真地从经典中学习从根基上发现撒种结实收获的定律。
艺报:你从《易经》和《圣经》中找到一些理论来支持您的“无用设计”论会不会让人感到是在跟风“国学热”或是让人感到很神乎而误解你的观点中有伪科学的成分?
张寻:我不是从《易经》当中寻找理论支持,而是传统文化确实给我带来一定的启示,这种启示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因为东方血液一直在所有人的母体里流动,这是一种物理传承,只不过有些人没有给它创造适时的条件使其发挥作用。
“天、地、人”是整个有生命的星球上的最核心体系,西方人用直接的方式面对,而东方人则以间接的方式思考。但不论哪种形式都是同出一辙并同时朝一个方向发展最终还是要归于一。
设计作为为人类生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要从这一根基上发现永不变化的规律。国学热并不是流行,而是一种生存的必然反应,当我们发现自身的能力和智慧确实面对不了当今的很多困难的时候我们就谦卑下来放下自我开始从根源上寻找出路,以求自检看看自己是不是偏离了正轨。
“经”是不能被改变的,也无法被现代智慧所超越,人类只有遵循它的特定的原则才可以无限发展由它而来的成果,因为“经”的形成是超然的,是我们目前尚无法理解的创造力所启示给人类的、从而被特定的人物所记录下来的律和法,一旦确定便不可更改。它可以在应用上变化无穷,但不可离弃其中。《易经》的确很神奇,因为几千年来的人类的学识和智慧尚不能完全测透它,它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远可瞻、近可触,是所有人的宝藏,艺术更是它的直系至亲,所以艺术家是神圣的,是根基文化所衍生的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的代言人探索者。设计更是艺术范畴的专项,它能使无变有使有变优,我无法否认它的神奇但绝不鼓吹神乎。
艺报:“易、医、艺”是你发明的设计程序吗?
张寻:任何东西都不是人发明的,我们只不过是在定律中发现它。“易、医、艺”并不是一种设计模式,因为艺术一旦被模式所规范的话,价值也就没有了。我只不过把三者放到一起进行了类比,然后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下创作出更有价值的“真设计”(无论作品还是行为)。
“易”在周振莆先生的《周易译注》里提到:自然物象中的气、火、水、土四种元素,在古希腊和古印度哲学里都被称之为世界的本原,八卦就是从中衍生出来的代表八种事物的符号: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再加上阴阳学说使之产生了种种变化以揭示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任继愈先生把《易经》的哲学思想分为三个方面:
观物取象的观念,用朴素的万物生成唯物主义观揭示各种物并物与物之间的理。
万物交感的观念,万物在阴阳二力的推动和矛盾中产生变化的过程是通过交感,好比男女交感产生新的生命。
发展变化的观念,变化发展的观念是贯穿在《易经》中的基本思想,世界上没有不变化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完成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一开始不明显,然后再发展就变得显著,再发展就变得强烈,再发展下去就超出了适宜发展的阶段了,到了极限就没有前途了。《泰》卦九三爻辞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就是物极必反的原则。
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要从这三个层面来感受 “需求”“环境”“产品”如果设计脱离了这些基础步骤而走捷径的话则无法出现真正的解决问题的作品。
“医”当然是指中医,同样面对地里长出的蘑菇,西医是将它铲除,而中医则考虑改变它的土壤。“医易同源”,所以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前一段时间读了于立红先生的《思考中医》,个人觉得他不仅仅在思考中医,我就从中得到了大量的关于设计思维的收获。先生指出了“中医”不仅仅是祖国医学,而是“中庸之道”的医学。易经里的阴阳象数等是中医必备的基础。这里我更想说的是医道和医德,中医里把大医称作“上工”,把庸医称为“下工”,下工治有病,上工治未病(无病)。更有说“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妙。那么它与设计之间有太多的相通相同之处。还有就是医德,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那么我们是做设计界的“上工”还是“下工”是做“苍生大医”还是“含灵巨贼”。
“艺”在这里我指的是设计,从上面我对易和医的简述中,自然会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就“易”来说,要想做好设计就必须要找到物本身的物与物之间的理,利用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通过阴阳交感,设计师要与物交感、与环境交感、与产品交感、更要与需求本身交感才能发现灵感的源泉。
设计师的眼光必须是发展型的,要看到需求和未来作品的生发变化到消亡,然后再由新的生命来取代它。所谓50年、100年不落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会看到50年之后它会变成什么,将如何面对转换和再生。
就“医”来说那就更明显了,设计师在某种程度上是扮演医的角色,他一定要给物医病使它更健康地存在和更和谐地消亡,同时要通过医物来医人,因为所有的研究发现人的一切行为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设计师是动手术的,不是搞健康咨询的。下工设计师是就问题论问题,上工设计师是要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并且还要推测继发性问题和控制待发生的问题。
设计师的职业道德更是应该和大医的道德准则相似,“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因为我们是通过解决个体问题而发现普遍问题,最终要解决人类的终极问题。
艺报:你在北京798艺术节上的作品算艺术还是算设计?是装置还是行为?
张寻:是设计,是设计行为。是“无用设计”的探索行为。
这是我的 《读墙》系列作品之一,我用最朴素的材料或是最普通的物作为符号,从中发现他们的形态、尺度、质感等显性特点和隐性特点,去联系《易经》中的启示,让人们也发现日用而不知的规律。比如这一作品就是用方砖借用两边成倍的尺度特点,正反叠加到六层构成立体的八卦图型,奇妙的是正面的卦象和侧面的卦象是相对的。比如正面是“乾”,侧面就是“坤”;正面是“泰”,侧面就是“否”。这就侧面地反映出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两个对立面的原则。
我想这发现不是偶然,在方砖本身的设计中是否存在一种必然。我还有一些其他的形式来反映这样的发现,并将陆续制作出来展示在公众面前,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与这样的发现。
艺报:你是在设计领域里发现这个规律的第一人吗?要把它做到什么的程度?
张寻:我相信我不是第一人,因为这不是我自创的,我不享有专署权,我只不过想把设计最真正的本质在当前浮躁的行业状况下进行一次或若干次重申。希望设计师尽量地为社会为人类解决问题而不是创造问题。
(责任编辑:郭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