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收藏的明清玉佩饰
2010-10-20 23:21:21 杨捷
北京故宫藏 清代白玉十二月令花牌
远古的先民们最早是以兽牙、兽骨和石珠等为饰,后来在长期制造石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奇异多彩,坚韧细腻的美丽玉石,他们将它制作成各种装饰器件,作随身佩戴之用。这种佩玉的风尚一直相沿成习。玉佩饰,就是佩戴在身上的玉佩器,最为多样,十分庞杂,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个大类,既然是佩戴在身上的玉饰,就要符合两个起码的条件,第一是器型不能太大,第二是要有穿孔,可系绳穿挂。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得到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根据民族习俗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佩戴玉饰也大为发展,历代佩饰既有传统的继续,又有众多的创新,丰富多彩,蔚为大观。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玉佩饰,是集各朝各代之大成,不仅题材图案多种多样,而且做工更为精巧细致。
北京故宫藏 明代白玉山水方形牌
首先我们来看明代玉佩饰,特别是明代早期的佩玉,构图简练,线条流畅,雕刻刀法圆熟,如明早期洪武四年汪兴祖墓出土的金扣镂空云龙玉带,及洪武二十二年朱檀墓出土的金镶白玉灵芝纹带板等,虽带有宋元遗风,但仍是明初玉佩饰中的佼佼者。明代中期,有了明显的风格变化,线条的运用趋于工细,构图较严整,刀法略显织巧快利,棱角较明显,不善藏锋。晚期嘉靖以后,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特别是大型立体器皿增多,形成鲜明的时代特
征,是明以前琢玉史上罕见的成就。明玉碾琢的基本特征包括玉料表面油润闪亮的玻璃光泽,图案轮廓线多采取平行抛光法,镂空透雕处理图案层次,部分作品保留管钻痕迹、回纹和“卍”字纹的装饰特点。明代雕工粗犷、刚劲,但往往忽视了细部的琢制,雕刻的技术不拘小节,磨制时只注意表面,不太注意两侧,细部处理比较草率,故有粗大明之说。
北京故宫藏 明代白玉子刚款山水诗句牌
明代玉佩饰还包括服饰,其中有帽正、领花、钮扣等,头饰、发饰有发冠、头花等,悬挂于身的佩饰有串饰、腕饰、组佩、挂坠等等。明代的服饰用玉见于宫廷及民间,宫廷用玉主要是皇族及大臣,皆是按制度使用玉饰,而民间玉饰的使用则多见于习俗,明代民间佩戴玉器的风气也很盛行。明代玉佩饰多是悬挂于人身上的饰物,也有挂于其它器物作为坠饰的,如杖头、扇尾的缀饰等,明代有大量的动物形的佩坠,如雁形坠、羊形坠、鹿形坠、鸳鸯卧莲坠、田螺坠、蟾蜍坠、蜘蛛蜜蜂坠、鱼形坠等等。还有许多半圆雕或圆雕的玉坠,如白玉童坠、双婴坠、执灵爬童坠等。
北京故宫藏 清代黄玉竹林七贤牌
各式各样可挂于人身的玉牌是明代玉佩饰的又一个特点,这些玉牌,有的为方形,有的在方形的一端镂空透雕双夔龙,有的为圆形或花朵形,有的为连珠纹边框,它们大多体积较小,也可用于嵌饰。如:玉雕山水方形牌,长4.6厘米 宽4.6厘米,玉牌为正方形,正面用减地平雕的方法雕出一幅浅浮雕阳文的山水纹饰。近处有一房舍,舍前土坡上有大树一棵,房舍前有一座小桥,桥上正走过一人,桥头两棵大树,远处隔水有山峰隐现。左上角题“林前明月”四字。背面阴线雕一变形兽面,正中有一对斜穿孔,可供系缀之用。此器雕工简洁,干净,不显山露水,廖廖几笔,景致尽收眼底,呈现出明显的明人画风格。
北京故宫藏 明代白玉子刚款诗句牌拓片
另一件白玉子刚款山水诗句牌,长3.5厘米 宽2.4厘米 厚0.5厘米,白玉质地,局部略有墨斑,表面有较强的玻璃光泽。一面浅雕水旁的土坡,坡上有草亭、孤树,空中飞舞着许多只小鸟。另一面浅浮雕草书“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松”十字。器顶及一侧面镂空雕夔龙,龙首在顶端,身尾搭于侧面,侧面夔龙尾部下方镌刻凸起的二印,上方为圆形“子”字,下方为方形“刚”字。
北京故宫藏 清代白玉人物诗句牌
北京故宫藏 清代白玉双鹰佩
陆子刚是晚明时期的琢玉高手,他所琢刻的玉器作品,主要在明嘉靖至崇祯年间,这时的明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鉴赏收藏风气的流行,一些名家的作品,成为富商们追逐的对象。陆子刚所制作的玉器,在明代已极富盛名,并且也有较高的市场价格。他所琢刻的玉器作品,形制仿汉,取法于宋,颇具古意,按材施艺,不拘一格,图案装饰多取浮雕技法,构图既有繁缛,又有简洁,线条锋棱快利,但抛光不细。子刚款的佩玉,有玉牌、玉簪、玉珩、玉带钩等,而尤以玉牌子最为突出,这种玉牌在明晚期以至清代、近现代都极为流行。玉牌皆用上好的白玉制成,上端和侧面有镂雕的夔龙等装饰,表面有碾磨的图案及文字,款识的处理多有变化,字体分为隶书和篆书等几种,笔力遒劲而略显粗糙,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粗糙的特点绝非工艺不精之故,而是有意追求古拙简朴的艺术特色。
清代的玉佩饰集古代佩玉之大成,品种非常之多,如大量的玉佩、玉坠饰、玉头饰。这些作品制造精致,用玉精良,继承了明代制玉的传统工艺,特别是清代中期乾隆时期的玉佩饰,不仅在当时是清代官吏、士人追逐的对象,在现今也依然是收藏家们所热衷的藏品。乾隆时期玉佩饰的特点主要在于玉好工精。在选材上,均选用上好的和田羊脂白玉,其次则是青白玉,偶有黄玉或碧玉的制品。品种更是多种多样,有仿古鸡心佩、宜子孙佩、夔龙佩、龙凤佩、蚩尤环、鹿卢环、成组挂佩、十二辰组佩、十二月令牌组佩、夔龙顶的方牌子、斋戒牌、玉 、扳指、玉锁、玉翎管、玉花囊、玉香囊、玉发簪、玉扁方、玉手镯、玉手串、玉带饰、玉人、玉兽小坠、玉佩等等。
仿古玉佩在清代玉佩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较常见的仿汉代鸡心佩和在鸡心佩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长方形透雕玉佩,有的仿得很像,并有许多汉代特有的细阴线纹饰,但玉质、光泽、沁色等皆无汉代的特点。宜子孙佩亦是仿汉代宜子孙佩而制造,尺寸较汉代玉佩略小,但图案内容加以变化,更加丰富多彩,装饰造型更加繁复精致。如白玉镂雕夔凤长宜子孙佩,长13.5厘米,宽8.1厘米,厚0.5厘米,玉质洁白温润,无沁色,无瑕斑,蜡状光泽。佩为片状,上部镂空透雕双夔龙,二龙面面相对,二首间有圆形珠及云形纹饰。下部为圆形,亦镂空透雕双夔凤纹及篆书“长宜子孙”四字。圆形的左右两侧边缘处分别镌刻隶书“乾隆年制”和“覆字一百八十八号”,玉佩装于标有“珍符衍庆”楠木册及木套函内。此佩是仿照汉代宜子孙佩而制造,尺寸较汉代玉佩略小,并且加以变化。
玉镂雕螭龙斧形佩,长13.2厘米,宽5.7厘米,厚0.7厘米,羊脂白玉制成,洁白无瑕,滢润光泽。长方片状,斧形。镂空透雕一斧形佩,佩顶部雕一龙,身曲“s”形状,大张口,背出脊纹。中部透空一圆形孔,镂雕一夔凤,尖喙,夔凤的上部为变形的兽面纹,下部是卷云纹和卧蚕纹。下端有弧形刃。两侧各琢一回首螭龙。此器上的兽面纹、卷云纹和卧蚕纹等,皆是仿战国时期的纹饰,是典型的乾隆时期的仿古作品。
玉“斋戒”牌,长3.8厘米,宽3.1厘米,厚0.4厘米,白玉质地,长方片状。采用镂空透雕、浮雕加阴刻的技法两面雕纹饰。两侧镂空透雕二夔龙,夔龙面朝外,背与佩相对,角与尾相接。一面中间开光内阴琢楷书“斋戒”二字,并填金。另一面亦是双圈开光内琢一行满文斋戒字。佩上下各系有黄色丝线,并各有红色珊瑚珠一粒并小米珠六组及蓝绿丝穗。斋戒仪式是清代重要的礼仪,据清史稿记载:顺治三年时,在定郊祀斋戒仪,到时不许宴会,不许听乐,不许饮酒,不许吃荤,不祭神,不问病,不吊丧,不扫墓等等。斋戒牌即是斋戒礼仪中所使用佩戴的饰物。
北京故宫藏 清代碧玉鸡心佩
黄玉竹林七贤牌,长6.2厘米,宽4厘米,厚0.8厘米,为新疆上好和田黄玉制成,玉质滢润,有油脂光泽。长方形片状,两面皆浅雕纹饰。正面开光内雕刻竹林及七老人,老人中有的弹琴,有的饮酒,有的在缓步漫谈。背面开光内琢刻诗文:“山公爱饮世争传,一饮八斗方兀然。阿戎饮兴亦翩翩,酣畅黄公酒烟前。风流应不减群贤,中散酒熊更酣怜。醉如玉山颓其巅,此中谁解识真仙。” 末署“子冈”二字。黄玉是新疆和田软玉中的一个品种,因产量较稀少,故以为贵。此黄玉佩应是清代乾隆时期仿陆子刚玉佩之上乘之作。
白玉十二月令花牌组佩,璧径11.3厘米,钟形。长6.4厘米,宽5.5厘米,厚0.6厘米,为白玉制成,玉质纯白无瑕,莹润如脂。由十三块玉牌组成。中间一块为圆形,似花蕊。圆心琢六环式活心,可旋转。一面浅浮雕篆文黄钟、大吕等十二音律,一面雕芝兰、天竹、万年青等花卉。其余十二块作古钟形,一面雕十二种花卉,另一面雕与其所对应的阳文篆书,十二块玉牌,把十二种花卉、十二音律和十二月令相应组合,成为一套十二月令花牌组佩,构思极为巧妙,做工极其精致。
总之,清代玉佩饰不仅吸收了历代玉佩饰之长处,而且又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清代宫廷的玉佩饰在造型及加工特点上,突出了“精”、“细”的特征,它们做工规矩、地子平、线条直,玉佩饰的结构、图案繁复,人物、动物或植物等各种装饰纹图雕琢形象逼真,有棱有角,品种齐全、用料讲究、玉质润泽,设计巧妙、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雕琢水平的最高体现。
(责任编辑:郭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