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时间之“虫” 陈琦水印艺术观感

2010-10-27 00:33:14 李泽梅

  相关链接:

  “时间简谱”2010年陈琦个展 

  得空去看陈琦老师《时间简谱》个展那天,适逢是个雨天。艺术区各个展馆的人都不是很多,少了平时的熙熙攘攘,倒是得了几分诗意和沉静。

  推开画廊修长的玻璃门,所有的感性细胞都被调动了起来。现场感和图片的差别此刻显露无疑,曾在书中看到的图像此刻都鲜活起来。那些蠕蠕而动的“虫”样的光影,错落有致地跳跃在纸张上、木板中、书页间、脑海里。空气中流动着或大漠风沙、或光过树隙、或冥冥中物飞物动的音乐,光线此刻起伏飞舞,空间消长盈虚。

  据艺术家讲作品最初灵感,来源于被蠹虫蛀蚀过的书页,弯弯曲曲地,漫长地打通了另一层意义,原始而空灵。想起曾看过的日本一部经典水墨动画——《虫师》,剧中讲到存在另外一个世界,住着一群与常见动植物孑然不同的生物叫做虫。这种“虫”显然不是看上去肉呼呼扭动的小东西,而是一种最接近生命本源,类似灵体的生物。在剧中,梦是一种“虫”,声音是一种“虫”,“它们”会以异于日常的状态而存在,但只有“虫师”能够捕捉到其留下的痕迹。也许在那里时间也是一种“虫”。

  这是一个由木版水印、书、木雕、影像和装置组成的系列展。

  

  数页叠翻,不同页面的孔洞形成轮廓错位,开始产生幻化的效果:形状变幻,投影移动,随着二维移向三维空间产生的幻觉,页面之间开始弥漫一股“呼吸着的气体”。

  开幕现场艺术家即兴创作

  “零距离观看,机械般的精准用刀,切割出等高线似的圈形洞痕,向深处层层递进,螺旋式的越旋越小,待到深绝处突又引领出下一组旋向别处的洞痕,令观者轻度的眩晕。观看久之,会催眠一般的使人联想起蠹痕、溶洞、亘古洪荒的自然地表、某种生物、细胞裂变甚至性的暗示,总之,一切有关生命和时间运行的意象。”钱大经语 (阅读切割-关于《时间简谱•书》)

  

  “《时间简谱》,第一印象便是那个黑色圆圈的凝重沉郁,上面蠕蠕而动的光影,错落有致,像花纹,像虫蛀,也像文字。定睛再看时,才发现那黑色光环,似乎从很深远,很渺茫处滚动呼啸而来,承载着一个关于起源或者结局的预言和记录,条理清晰但无法立刻解读,仍然是陈琦的水印木刻,但更加抽象及富于哲理。”(唐小兵语《走进陈琦》)

  

  

  关注陈琦老师的作品,大约是几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还是个学生。从他的明式家具、古琴到荷花再到梦蝶和佛手,所有的形象都是写实的手法,隐隐总觉得在具象的画面之下透出一种精湛、清雅和大气。惊讶于画中琴弦的丝丝入扣,荷花的清雅藏香,佛手的容纳人间,墨色可以分辨万象。画面斑斓剔透,清逸高远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09年得幸看到他的《1963》时,更是感觉浩浩荡荡,气象万千。立于宽七米八、高三米三五浩瀚的、逼真写实巨大尺幅前,同时又激射着抽象光芒,人会遗忘自己,融入无常, 可以体会到艺术家所描绘的是源于内心深处波涛。画面之外,更由衷惊叹于艺术家对水印技艺的高超把握。在九十六块木板组成的印制流程中,前后经过九次着色过程,且不具有一般水印版画的可复制性,整个画作强调过程性与跨媒介创作之间展开的观念性挑战,超越了架上绘画和版画的概念。

左侧的水印木板因“唯一性”而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与一些版画家强调版画“复数性”不同,陈琦强调版画创作的“单数性”,并且他把“单数性”和艺术家个体存在的“唯一性”连接起来,期待赋予版画语言不同的艺术地位。陈琦的雄心在于:他期望借助一己之力,使水印木刻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主流媒介。

  其次,他在水印木刻语言上所达到的高度,赋予了水印木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尊严。看陈琦的水印木刻作品,使人联想到是的宋画的细腻和精致。同对于“格物致知”的追求,跨越时空,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上实现了对接。”刘礼宾《陈琦:反求诸心》

  许多前辈看陈琦的作品,自然会从更深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而对大多年轻的的艺术爱好者而言,与其费心的从理性层面解读,不如静静走入他的作品,用感性的思维去静静触摸和体验作品,也许会有另一种的感悟...

(责任编辑:李泽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