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何工:中国青年艺术家不算生活得最差的

2010-11-07 17:06:21 潘黎冰

  何工:1955年生于重庆。1978年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1985年获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86年赴美,为美国辅仁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为加拿大约克大学访问艺术家,职业画家。归国任教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导师。

  需要一个平台让别人来分享他们的作品

  午后的村子,阳光清澈,人声稀少,狗们都躺在院子门口呼呼睡觉。何工下车去杂货店里买了一大瓶橙汁,“抱歉,画室里没烧水。”去画室的一路上,画家何工就在详细打听“新星星艺术节”的情况和参加的方式,他打算让他的学生们都来参加,还特别想要推荐两位中途放弃事业,投身绘画的大龄画家,“他们很让我感动,他们真是回到了绘画本身,但他们特别需要像新星星艺术节这样的平台让别人来分享他们的作品。”

  成都市区一直向南,在麓山大道中段拐进一条还在修整的小路,就是高饭店村的地界,画家何工租的画室就在这里。小路两旁,田地和农家房子交错而生,院坝上正摊晒着谷子,鸡,鸭们在午后的田坎上游荡,四处看不到什么人,很安静。这里不像别的艺术家村那种造出的乡间景色,是真的川西村子。

  何工开了一辆退休的敞蓬军用吉普来接,“我的车拿去改装了,我这个人喜欢消解,来满足我的设计欲望”。真是很符合他老“哥萨克”的名号。

  把画室落户在高饭店村,是09年的愚人节那天,弟弟提供的信息,“我想再租下一个院子,把我妈也接来这里养老。”何工是重庆人,中等个子,满头卷发,说话温和体贴,声音富有磁性,可能是20多年的海外生活,褪去了他重庆的热辣。

  画室门口的墙上挂了一块“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站”的牌子,原生态的农家院,屋子里很空旷,600多平,层高大概有两层楼的高度,地上墙边到处散放着画,颜料桶和做装置的材料,没有过多的摆设,看起来像个很纯粹的工作场地。

  在画室的旁边,何工又租了一个内外还算讲究点的单元楼,做成艺术沙龙,一楼是个小展厅,楼上专门给邀请来的国内外的艺术家创作用,这样也可以和他们异地交换创作空间。9月3号,何工带着几位年轻艺术家去美国做了一个展览,也就是这样交换的。

  “别的艺术空间租金是9块一个平方,这里是两块,很便宜了。”从何工搬进来后,陆陆续续又来了30多位艺术家,包括何工的一些学生,他们以架上的为主,也有做装置的。有几位从美国过来的画家也长住在这里。

  “相对来说,成都的生存压力还是小些”。

  这样的民间艺术节不怕多了只怕少了

  12月8号,一个为期5天的新星星艺术节将在成都新会展中心的2 号馆展出。这个由艺术机构“艺术场”和经济观察报合作主办的民间艺术活动,面向全国所有未成名的,没被画廊签约的中国艺术家们,由他们自由报名,经过由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组成的评审团的初审评选和终审评选,最后选出100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加展出,免艺术家的参展费用,观众免费观看展览。

  对这个将落地成都的民间艺术活动,作为资深艺术家,何工非常认同和支持,已经在把这个活动信息传达给他的学生们。何工说,无论主办方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从形式上来讲这样的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发现更多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非常重要。发现艺术家的过程,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现在惯常的途径一般是两个:画廊签约,再炒作出来;另一个是由艺术批评家发现,通过媒体传播,再由画廊接手。在这两个途径中,艺术家其实都是被动的,而新星星艺术节这样自由报名参加的形式,给了青年艺术家主动参与的机会,至少看起来是有民主参与的可能性的。

  新星星艺术节让何工很自然地想起了他们那一代艺术家都会难以忘却的“85运动”—— 1985年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在这次展览上出现了一些突破当时意识形态的新的创作苗头。还有1979年的“星星美展”,如今它们被视为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原点”。

  而新星星艺术节这样由艺术机构和媒体一起给艺术家一个公开展示的平台,何工说,这种组织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和79“星星美展“的精神是相同的,这样的民间艺术节不怕多了只怕少了。

  回想自己30多年的绘画经历,何工最感慨的是八十年代刚出国的那几年,最初的几年是颠覆性的,何工用了颠覆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从观念到技法,全盘的颠覆。何工很感慨,在国内专业美术院校学了7年,却在国外花了7年来颠覆那些曾经学习的东西。虽然很遗憾,何工们也没办法,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局限,艺术家只是手,只是工具,大脑不在他们那里,他们没有办法自由表达,也不会自由表达。

  在国外,同行告诉何工,从写实来讲你已是大师,但技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可以克服的,这没有多高明,最重要的是你要说什么,你要晓得怎样去找到自己,把找到的东西说出来,一个艺术家如果自己的力量很本真、很强大,个人的话语方式就会很精彩的呈现出来。

  这些感受说来简单,但在当时国内的教育上创作上都没有人懂得这样做。当然也没有类似新星星艺术节这样大型的民间艺术活动,来给大家更丰富的艺术滋养。

  他们那一代人拼命突围,才把一元的东西打破,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气质的老艺术家,何工很希望在这个艺术节上,能看到青年艺术家们呈现出丰富的艺术创作出来,这样一个国家的艺术史才有价值。

  直接靠卖画解决生存问题还是不容易

  旅居国外20多年后,05年何工从美国回到了成都,正式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带研究生,签的合同是十年,今年是第六年,“其实我很不喜欢教书,画画才是我真正酷爱的。但生存是第一位,在国外那些年,我也是在各个大学教书为生。”

  何工在川大艺术学院教过的那些学生,已经毕业的基本都在高校教书,“直接靠卖画解决生存问题还是不容易。”但让他欣慰的是,学生们一直都还在坚持画画。

  何工在国外也带过无数的学生,他觉得国内的青年艺术家还不算生活得最差的,尤其在成都,基本还可以做到一周用两天去应付生计的工作,有5天可以来画画;国外的青年艺术家大都需要把4到5天的时间花在打工上,剩下一两天来创作。何工在美国的那些女学生基本都在餐厅做过服务生,男学生都干过锄草,通烟囱等体力活。

  “不过,国外有很多比较纯粹的艺术基金会,现在国内的艺术市场也很活跃,比起我们那个时代,机会是要好很多了。”

  屋外有人叫着何工开门,是他的几个学生,来拿他们放在老师画室里的画。何工一一介绍那几位还稚气未脱的年轻孩子,他指着一位娇小的戴牙套的女学生很骄傲地说,她的画很棒,有家上海的画廊很想把她签了。

  何工说,他们都会去参加“新星星艺术节”的,这个平台是他们年轻人展示作品的舞台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潘惠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