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引深思

2010-11-16 08:59:46 未知

  新华网上海11月13日电(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许晓青)“丹霞地貌”集体申遗成功,“少林申遗”路漫漫终修成“正果”……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中国文博界和旅游爱好者的热门话题之一。事实上,中国申遗项目的爆发式增长,既彰显了国内相关资源的丰富,也引发国内外文博学者的深思。

  刚刚结束的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发布数据称,中国国内现有40多万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和2000多万件可移动文物,包括丰富的自然遗产和自然文化综合遗产。中外专家学者在国际博协大会上纷纷指出,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中国能否守护好丰沛的文化遗产,仍面临各种考验。

  城市要不要成为“活的博物馆”?

  来到上海参加国际博协大会的文化遗产专家奥奎·恩威佐发现,中国和欧洲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课题也截然不同。“在欧洲行走,宛如走在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中,建筑和生活方式都已经保持了一两百年,那里的人们自己也觉得代表历史。因此,欧洲人希望用尽可能创新的方式去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给遗产注入‘活力’。”

  然而,时下在中国,情况截然相反。广州、成都、杭州、北京、上海,处处如同巨大的工地,兴建机场、高速公路、各式各样的摩天大厦,到处都是现代化甚至后现代的文化景观。这位外国专家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不希望城市变成“活的博物馆”,而渴望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但这意味着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更复杂的形势和挑战。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指出,中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对于前人的城市智慧,今人需要对其进行保护,给它们留下存续的空间。在刚刚落幕的上海世博会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集聚了全世界的智慧与经验,其中也包括文化传承和城市更新的诸多案例。葛剑雄指出,城市的主人是居民,应当由当地居民来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式和模式,包括为了自己的幸福要采取的城市更新手段”。

  “为了让城市停留在原汁原味的阶段,而让那里的居民拒绝现代文明,这是不人道的。”葛剑雄提出,城市更新需要区别对待。对于文物,要最大限度保护,不容许打着更新或者其他幌子去改变。如果不是文物,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外观不改,内部可以改变。在周围,建设一点总体风格相符的“假古董”没什么不可以。也可以进行其他创新,当然,创新有风险。“当初的埃菲尔铁塔,很多人反对建造,理由是破坏巴黎风格,但现在被认为是巴黎地标。宝塔也是从尼泊尔、印度等地舶来的,现在已经成为苏州等很多城市的地标。”

  “城市未必要成为活的博物馆,但博物馆应该成为城市的‘DNA’。”来自俄罗斯的博物馆专家斯韦特兰娜·梅利尼科娃认为,博物馆不仅可以保存城市的独特气氛,而且在城市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博物馆不仅是城市的橱窗,还可以吸引游客,成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