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展览可以是持续的运动过程的迸发
2010-11-25 13:52:15 白石
2010年10月22日晚八点,“方力钧:偶发的寓言”在重庆坦克库隆重开幕,在展览开幕之前,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俞可先生接受雅昌艺术网的采访,对此次展览的名称“偶发的寓言”做了阐述说明,并对方力钧本人进行了解读。
表达方式是寓言式的
俞可在接受采访时说“偶发”是介于一个背景中:艺术家在一个运动的过程中,在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做出文化和创作上的判断,这个判断不是线性的,而是分阶段的,是爆发式的。什么是寓言呢?俞可认为方力钧这个展览提供了一个新型的模式,他的阅读方式不是一个单页的瞬间,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片断,这个片断与历史,与现实,与他今天的文化背景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来构成他的一个创作的面貌。方力钧对未来做出一个判断,对现实提出一种质疑,他的这种表达方式是寓言式的。
展览伏笔:“未完成的作品”
此次展览在策划与筹备方面于以往的展览有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是艺术家自身构成的,过去大家对方力钧形象的解读总是基于89以后,是“玩世现实主义”的方力钧,是把现代主义履行到中国来的一个方力钧,但是今天的方力钧基于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文化的思考做出了一种新的判断和表达,在这方面,当我们去看这个作品的时候,如果没有我们过去的经验完全会失效,我们对方力钧的视觉经验和对他本人的认识经验都会失效。
此次展览有一个伏笔,展出的作品不完全是成品作,其中有一部分作品是未完成的作品,这是艺术家寻求的一种新的创作姿态,方力钧企图通过这个展览的未完成方式,与形成这个程式或者与这个程式发生关系的人产生一种互动,做出一种新的社会判断或者是艺术审视,以及他对未来的一种思考,这是一种偶发的、持续不断地创作过程,区别于过去的线形逻辑关系的创作方式。
艺术家对现实和未来的判断至关重要
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都是方力钧近年新作,与之前的“光头”形象有很大的改变。在谈到方力钧的新作时,俞可表示:一个艺术家本身的创作就是持续不断的生命历程,肯定新作品,并不代表否定以前的表达方式。首先方力钧作为一个有争议的艺术家,正好符合“实验报告”这个系列研究展的身份;其次艺术家要对当下整个社会、文化现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思考,他的过去经验有时候会成为思考的障碍,有时候会成思考的足迹,但是它毕竟是过去,不是现实,我们今天的文化,今天的社会生活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与之产生互动,艺术家对现实和未来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家的创作是应该有差异的,倘若没有差异,那么艺术家的生命力或者是他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削弱。
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展览的阅读是在误读中展开的
从传统观念来讲,一个人在回顾、梳理时间线索的时候,在对艺术进行回望的时候,就被模式化的认为他老了。俞可认为一个人阶段性的总结并非就是老的表现,也许他是一个新的开始,关键在于所呈现的东西是否促进了前者或者后者,如果对前者的过分依赖,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对后者的介入,无疑在展开一个新的篇章,因人而异。谈到方力钧的回顾展,俞可认为方力钧更多的想通过他的一种方式,给批评家和媒体一个更准确的一背景,通过这个背景来认识艺术创作。他不像某些老辈的艺术家做的常规的回顾展,而更多的是提供一个背景,让我们在阅读他的创作的时候,增加对他的创作的认识。
方力钧个展对应“实验报告”思路
时值四川美术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依托于本土情景中的重庆坦克库,组织和策划了“实验报告”系列个案研究和展示计划。借以系统、严谨地梳理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统文脉,同时将这一学术研究纳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之中。方力钧个展是继罗中立、张大力、张晓刚之后的第四场展览。起初只是想如何让艺术和城市、社区发生关联,如何促进西部艺术家对艺术命题的一种思考,同时促进大家对艺术史的认识。
在展览筹备的过程中,也经过前面三位艺术家的展览,使“实验报告”有了新的思路。“在开始准备展览的时候确实没有想到艺术家会给什么样的作品,我们只是面片的认为对应我们的思路,然而展览的过程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自然而然地链接起来,正式因为这种链接,让我们找到了新的方法。”俞可认为方力钧此次的展览,对应了“实验报告”的思路,同时也变换了他对展览的一种理解。因而俞可将展览总结为两种:一种是现成品的呈现,一种是在一个持续的运动过程中的迸发,即偶发性。
作为对当代艺术的探索及梳理,重庆坦克库将继续进行艺术家个案研究展,俞可透露,明年他们会继续推出叶永青、崔岫闻、王广义等大型展览,继续“实验报告”这个项目。
中国艺术品收藏应向尖端迈进
中国艺术品收藏在一条新近的道路上,显然和欧洲成熟的收藏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收藏家要形成自己的一种认识方式和收藏方式,把内部性做好,再寻求一种全球化的语言方式,通过价值认同将中国艺术带出去,同时将国外好的艺术带进来,这种交替可能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收藏。
俞可认为中国收藏的定位,应该朝着一种尖端迈进,收藏家要与艺术市场、艺术批评,艺术媒体形成一种有机的互动关系,通过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来实现中国艺术品的最大价值。。
(责任编辑:白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