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不能抹平藏画特色
2010-11-27 08:22:53 周正阳
画家吴长江在写生。
知名画家吴长江的作品正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其包含藏族文化韵味、风土人情的写生作品,与时下艺界“原生态热”、“民族热”高度照应。那么,在藏民从服饰、生活背景到群体性格日渐“现代化”的当今时下,藏画的题材选择是否迎来相应的改变?摄影技术和传统绘画的冲突和对撼,又将给画界带来哪些新趋势?吴长江做出了解读。
记者:在摄影技术普遍对绘画界构成冲击的时代,画家的艺术操守应当如何保持?新时代写生艺术可以从摄影中借鉴什么?
吴长江:上世纪80年代,或更早的时候,那时照相机少,但几乎所有画家都能把快速变动过程中的一些有特点、有意思的东西记录下来。现在有这种本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看作品就知道,我们面对奔跑的马队、奔跑的动物时的现场速写,和数码相机的机械记录相比,的确不一样。美术创作可以利用照相作为补充。
现场写生首先要和对象有交流,交流体会得越深,留在作品中的那种感人的东西就越多。如果画家本人就不感动,只是为了一种样式去描摹,那这个作品肯定不会让人感同身受。
记者:许多藏民已开始渐渐“现代化”,民族服装变成了西装革履,草原景象也开始渐渐被高楼所代替,那么,在草原已渐渐“现代化”的背景下,给“藏画”带来的最大冲击是什么?
吴长江:青藏高原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很“入画”。随着都市化、工业化的进程,现在这些地方发生了巨变。以后我想创作对象也不一定都得是传统的牧民。比如我画过戴摩托车帽的男子、藏族的武警战士。藏族的名人、演员、干部,我也许都会逐步去画,把藏族的人物再丰富丰富。现在汉化的速度特别快,有的打扮跟现在的汉族人一样,我有时也没有画的兴趣,但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进程。还要把这些材料再作补充,把现在的一些变化,不同职业、地区、性格,不同环境中的人表现出来,可以看到一个民族这几十年的演进。他的演进过程也就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的国情。我也希望能创作一些当代民族融合、发展演进的作品。
记者:近日,著名画家陈丹青在接受采访时称出现“才尽”之感,最满意自己15岁的作品。姑且不论这是否是自谦,在当今画界,“江郎才尽”的顾虑和质疑几乎遍及到每一个画家个体,许多画界从业者总面临“新作比不上处女作”的尴尬。你对这种“瓶颈现象”如何看待?
吴长江: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也有点以偏概全。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美术创作自己的原因,也是群众选择更加丰富多样等因素影响。因此很难觉得某一件作品可以立马打动所有人。就拿青藏高原绘画而言,实际上除了画以外,藏民族、青藏高原的历史、文化、近代史等很多东西,重要的摄影、图片集、文献资料我都搜集,我也有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积淀,让自己的创作有厚度、有学术性,我想,对今天的美术家,这也是亟需的。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