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另类和精英同台,定义双城生活多样面孔

2010-12-07 10:15:40 黄璐 胡可

著名设计师 张达利 

  毫无疑问,香港在多数深圳人心里都是一个参照的标准。它的发达经济、时尚潮流、艺术文化……本届生活大奖更是将香港城市中的生活先锋立在了深圳人的面前,唤醒深圳人在更多方面往栅栏的那边看看。陌生感与新鲜感应当是深港生活大奖提供的最基本的气质,超出了常识性之后,才能达到增量以及提高眼界的作用。

  在评审委员、著名设计师张达利看来,生活大奖不应该是主流的,这会从熟视无睹到麻木不仁,它应该是关注小人物与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发出与彰显更小的民间声音,从多个角度折射出这个社会多层面的生活特质。归根到底,生活大奖的得奖者必须是懂得生活、善于生活,并能引领生活的。

  落差减小,深港生活平面对接正当时

  早在政府决策出台之前,深港已于生活层面相互渗透———无数香港人将自己的来处归于老宝安,大批深圳人为了一次令人动心的新品发布或激昂的音乐会前往香港,深圳与香港两地本身就具有相互融通的便利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它们背后的城市文化又截然不同。张达利指出,正是这种可以生活对流的便利、经济落差的缩小,让深港有了并排而立的可能,也正是这种文化的独立与差别,让深港有了探索与互动的需求。当然,对一直仰视、追随香港脚步的深圳而言,更是多了一种平面对接的机遇。

  “将视野扩展到香港,对深圳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艺术文化、品质生活方面。”张达利指出,“对深圳知之不多的香港人也可乘机了解深圳的变化,发现它除了娱乐餐饮服务业之外,还有更多元、更有趣、更有品质的生活要素。”

  大奖将为深圳引入香港先锋审美意识

  随着出入关口越来越便利,民众早已在多方面自觉地参与到对方的生活中,工作、学习、购物、消费……双城融合已箭在弦上。但据张达利了解,虽说也有部分香港较底层民众前往深圳购物,但白领及精英阶层的消费仍青睐本土。时尚潮流类的消费更是如此。

  “深圳整个审美都还停留在衣食住行的初级阶段,而众所周知,香港作为一线城市,不管是潮流发布,还是时尚新品上新速度都占尽先机。深圳在审美水平上尚有距离。”张达利认为生活大奖的一个贡献在于,它把深港两地的时尚先锋纳入到同一平台,鼓励时尚,引导消费,出席嘉宾的穿着搭配都会被评审“评头论足”。“当下,深圳时尚发音还很微弱的时候,我们更有责任动用媒体的力量给深圳的时尚审美扩音。”

  不过张达利也提到,对于文化艺术,深圳圈已经表现出近乎激昂的状态在与香港进行积极融合。每年的深港两地设计展就是其中翘楚。两地艺术家在互动中沟通交流,碰撞火花,引入新鲜观念与知识。无论是小众的专业交流,抑或大众的“换城”式消费,深港两地正逐步向消费观念、国际前瞻性、生活品味、公共道德行为、职业敬业精神等全方位渗透发展。

  另类和精英同台显大奖多元生活诉求

  大而全不是深港生活大奖的追求,给主流站台也不是我们的价值取向,大奖的亮点之一在于关注另类人物与边缘化的生活状态。“主流的生活,大家都在过,也无意义放置在传媒上引领,我们必须关注到那些民间的、被忽略的生活方式与状态,它们必须具备从另外一个角度定义城市生活的功能。”张达利说,“就像大奖设立的最无聊人奖,它出乎大众的想象,当然这是设置的结果而非初衷———无聊的背后自有深意:是这个城市让他无所事事,还是无所适从?无聊也是多元的无聊,这些都是生活的状态。”

  但2010深港国际生活大奖并不限于一次小众的狂欢,它没有忽略比普通民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名人们。彭浩翔、黄耀明等人的莅临是否会让这个生活大奖的颁奖礼沿袭影视礼的红地毯惯例?“我们不该摒弃明星,也不应该被明星的光环耀花眼。明星可能受其身份的原因,比普通民众的关注点高,不能无视他们对生活的解说权,此外,他们更容易形成引领的风潮。入选生活大奖的明星们都是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无思想的花瓶。”张达利说。

  ●我的评审标准

  专业建树要有付诸民众生活的可能

  首先,这是一个生活的大奖,生活是这个奖的定语也是前提。这不是经济学奖,也不是行业专项奖,归根到底,它应该是从行业中出来,却能回到生活中去。获奖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观点,要在专业内有建树,对社会产生作用。倘若有某个艺术设计能获奖,在我们的理解中,它一定是发挥在生活中,普通民众能接受,甚至受惠于它。深圳目前的生活需求,需要长期存在的文化与艺术分子,给城市生活充满更多的创意,创造更多元更丰富的艺文空间。

  关注80后、90后创造新锐生活的潜力

  80后、90后奖项的设置无疑是未来年轻人的关注,更是对未来社会生活方式报以前瞻性的关注。80后就快成为社会主流了,90后更是一股新锐势力,他们生活方式可能尚未占领城市主流,但绝对是潜在的燎原之火。目前是对他们同年龄层的影响,而后是更广泛层面的大影响。

  ●我的2010深港生活

  1.为城市打造艺术客房

  年初在华侨城城市客栈进行艺术家客房的设计,作品都是凝结着对城市的理解与感悟,展示着城市不同的性格和属性,而且可以通过酒店体验这种更亲密的方式,由旅客传播出去。

  2.参与世博案例馆创作

  在上海世博会上创作《深圳记忆》文献档案装置,用历史文献中的墨迹编织出无限延展的文字空间,这是深圳过去30年的历史,也是对未来30年的梦想,是对深圳城市的思考。

  3.设计天鹅堡香舍的艺术品位

  最近在做天鹅堡香舍的室内设计与形象设计。更为开放与独立的空间,将会创造出深圳更时尚与更具有艺术与品位的地标式餐厅。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