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16:9》 展览
2010-12-09 15:31:34 白石
《16:9》有遗憾的展览
这几天,张晓刚一直很纠结,即将开幕的新作展《16:9》准备就绪后,他一直觉得不太满意,有遗憾的地方,于是他把这想法跟策展人冷林讲了,冷林说,所有的展览都会有遗憾的,有遗憾才会有下一次。于是张晓刚释然了,想着下次的展览一定做得更好一些。2010年12月8日下午4点,张晓刚这个“有遗憾的”新作展《16:9》终于在今日美术馆开幕了,各地藏家、艺术家、娱乐圈明星、媒体等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可见张晓刚的魅力的确非凡,大家对张晓刚的新作品新思考充满了好奇。
展览在今日美术馆二层举办,分两个展厅。一进展场,你便会感受到一个不同的张晓刚:偌大而挑高的展厅里,中间一张玻璃钢制的双人床,有着80年代的模样,艺术家写给友人的信里的文字,从床边的地上蔓延到床体,再蔓延到另一边的地上,字里行间透露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感悟。而在另一边的展厅,多为张晓刚今年的架上作品,《车窗》系列、《天堂系列》、以及立体拼贴的几幅类似在镜面上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统一的尺寸比例,即16:9.
张晓刚说,16:9这个概念是他一个比较抽象的想法。在电子媒体时代,“16:9”被奉为屏幕视觉显示的黄金比例,我们所获得信息的来源,现在也大多来自这些“16:9”的机器,同时也反过来成为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张晓刚认为,比例的改变实际也是我们观察生活角度的改变。在这个展览里,张晓刚把他的思路全部打开,做了一些实验性地尝试。比如,把所有的东西进行“人为地修正”,装到16:9的的比例中,用16:9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事物。
回忆、生命以及《母亲的灵魂》
展览中的一幅作品,《母亲的灵魂》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这这幅作品中,上个世纪的灯泡、旧沙发的一角、沙发旁的小柜子上放着艺术家母亲的“灵魂”。这幅作品集中了张晓刚近几年的特有基调,回忆、怀旧、对生命和死亡的探讨。张晓刚坦言自己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很难把握,而过去的事情,有距离感的事情却深深吸引着他,可以给他足够的空间感和想象力,这也便是他为什么喜欢用回忆的气氛进行创作的原因。比如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其实也是艺术家发挥想象力和记忆力的成果。
不得不说的是,这充满回忆气氛的画面,正是吸引人的致命点,它让画面氤氲出沉淀过的厚重和一种刻骨铭心的莫名的情感,可以抓住你的心神,打开你封闭已久的胸怀。张晓刚认为自己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记忆尤为宝贵,他说,人的一生能把握的东西其实很少,回头去看,你会对生活有新的看法;回忆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生活的新的思考。张晓刚是一位“体验型”的艺术家,他的艺术语言是叙述性的、历史性的。
仔细阅读张晓刚作品上的手写文字,你一定会深受感动。用文字融入作品,也是张晓刚近几年的实践,他的文字是思绪性的、历史碎片性的,对生命和死亡的探讨尤为深刻,这种悲观主义情怀是张晓刚从年轻时就有的,也许是受到尼采和叔本华等的影响罢。然而近年世界性的危机告急,也影响到了艺术家的创作,尤其是今年,艺术家母亲的离世,让艺术家在感受到切肤之痛的同时,也更加深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感触。
艺术是用生命酿造的酒
本次张晓刚新作展受到了马爹利艺术基金的大力协助,作为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干邑品牌,马爹利一直以来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张晓刚同时也是2006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的获奖者。张晓刚笑称自己之前是一个“酒鬼”,非常爱喝酒,经常是成箱成箱地买酒回家,他认为酿酒跟艺术创作有相似之处,只是酒是靠原料酿造的,而艺术是用生命酿造的。马爹利艺术基金明年将继续与今日美术馆合作进行“关注未来艺术英才”的计划,张晓刚也被邀请作为推荐委员提携后辈。张晓刚表示,能为年轻艺术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张晓刚能否跨界电影?
问及张晓刚对艺术家跨界电影的想法,张晓刚笑说这个想法很浪漫,他说自己可当不了演员,也许只能演个看门老头儿。但他也说自己非常喜欢电影,尤其喜欢伯格曼和希区柯克拍的片子,也许以后有机会会用电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想法。
(责任编辑:白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