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趋势
2010-12-17 23:03:25 思哲
如果要盘点2010年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一个热词恐怕无法回避,那就是“融合”。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正日益呈现出四方面的“融合”趋势。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融合。遗产保护事业跳出了“单打独斗”的旧模式,走上了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新征程。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成为“文化遗产,让城市更美好”的最佳注脚。在世博会的各个场馆,人们不仅能够看到来自世界几十个博物馆的数以百计的珍贵文物,而且世博会的场馆建设本身,就很好地整合了上海的许多工业遗产资源,实现了保护和利用的完美结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保护工程实施,则不仅激发了各地政府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巨大热情,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真切感受到了遗产保护给他们带来的尊严和自信,遗产保护由此积蓄起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所言:向往美好生活的城市,就一定能使文化遗产拥有尊严,文化遗产有尊严的城市,就一定能够使城市更美好。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融合。遗产保护进一步摆脱了“孤立保护”的旧理念,提出了“更加注重整体保护”的新要求。近些年来,社会力量推动的“收藏热”和政府力量引导的“非遗热”相互交织,成为文化领域引人注目的热点现象。然而,越来越多的实践告诉我们,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孤立起来,甚至人为割裂开来,极易造成历史文化信息的损失,给遗产保护事业留下遗憾。因此,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历史文化街区,都开始更加强调整体保护的原则。比如,经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评选过程中就尤其强调将物质要素以及与这些物质要素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整体保护,从而将历史文化街区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更加完整地传承下去。而12月1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后,“在保护老宅古街的同时,也要留下与老城相互依存的风俗人情、传说故事和普通人的市井生活”这样的呼吁,也越来越引起专家和普通民众的共鸣。
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手段的日益融合。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空前,同时挑战也是空前的。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发生盗掘古墓葬、盗窃石刻文物案件,田野文物安全形势严峻。在田野文物量多面广而防护力量又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单纯地依靠人防,恐怕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因此,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提出,要在重视人防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防范工程。事实上,在这过去的一年中,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新科技日益融合在一起,遥感技术、全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更加频繁地应用到了文物保护工作中,考古机器人等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在越来越多的考古、文保工作中得到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专业人才力量和遗产保护志愿者力量开始融合。更加重视公众的参与,注重发挥公众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积极作用,是2010年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大亮点。为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国家文物主管部门专门下发通知,做出部署和安排。这是志愿者队伍建设第一次正式纳入国家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由此,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两股洪流”终于汇合,形成了共同推动遗产保护向前发展的强大合力,而这将成为遗产保护事业取得更大成就的根本保证。
(责任编辑:谢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