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不是培养“写字匠手”
2010-12-19 22:03:53 马黎
还记得卫夫人教儿子王羲之写字时的场景吗?蒋勋在《汉字书法之美》一书中,笑称她不是在教写字,而是“在教物理学的自由落体”。写“点”时,她让王羲之感觉悬崖上石头坠落的力量,一句“高峰坠石”,便把书法教育延伸到了天地间,“对自然,生活有了记忆和领悟,才能对笔画、对书法有审美。”
而今,在中小学生的书法课堂,在高校的书法实践中,我们是否回归到汉字的本体,与内在的情感对话,在一笔一画间,心随笔动,而不只是刻板的形式临摹?
近日,一场关乎高校书法教育现状与发展的“全国高校书法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令人惊叹的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开展书法教育的高等院校已经多达120余所,而在20年前,这个数字仅为6所。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可以用‘迅猛’来形容,从几所学校到100多所,这样的翻倍增长,确实是一件可喜的事情,然而这背后的重重问题,从师资,到教学,再到就业,其中充满了危机。如果我们对其没有分析透彻,那就会使它发展过度,甚至产生一些社会问题。”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书记、副主任沈浩,向记者道出了举办这次书法展的初衷。
在目前开展书法教育的120多所高等院校中,不乏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和师范类大学。由于学脉和学缘的不同,师资的差异,虽然都是以书法的名目招生,但各类高校培养的目标、方向、方法和展现的成果却不尽相同。沈浩告诉记者,师范类院校从培养初、中等教育师资的需求出发,往往着重从培养学生“写字”技能和书写规范的角度开展教学;综合型大学大都以研究生培养为重心,依靠院校自身文、史、哲的结构和生源,培养书法文化的研究人才;而艺术院校则将重点放在创作型人才的培养上。
担忧:国学素养的淡化
面对眼前的“繁忙”景象,沈浩也充满了担忧:“就近十年全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来看,理论与实践在教学和研究中仍难以做到真正同步并进,紧密结合。国学素养的淡化、空洞理论、伪理论以及品格不高的创作实践仍在高等书法教育中不同程度的存在。”
在采访中沈浩觉得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如今面对的问题主要是生源的问题——对于国学素养的日趋淡化,这在很大程度是初级以及中级教育中出现的情况。我了解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古汉语的比例越来越少,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开始下降。然而,很多书法理论与古汉语、国学基础是分不开的。这就会导致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只喜欢写写字,不喜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而阻碍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保存下来——这是初级和中级书法教育都认识到的问题,但要求是有了,却没有很好地执行。一些中学的书法老师大都不是专职教师,一个星期只上几十分钟的课,学生学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此他们也提出了“书法学与教育”的应对策略。把学生分为两个班,实践与理论各有侧重点,一个班侧重理论,一个班侧重实践。通过理论班,他们的学习态度会影响整个系的学习氛围,让大家都开始重视国学素养。书法系不是培养“写字匠手”,而是要培养艺术精英,注重内涵与修养的塑造。
沈浩认为大学一年级从最基础的篆书、楷书进入,重点在临摹。在临摹的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创作。而在理论课程方面,我们开设了文字学和古汉语二门课,这就像书法理论的两根拐杖,是必修课。到了大二,开始隶书、行书、草书等的学习。到了三四年级,再融入自己的风格进行创作。通过临摹,学生可以改变自身原有的不足,由像到不像,再融入自己的个性和修养,靠读书和见识进行创作。
(责任编辑:谢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