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明代宫廷画揭秘帝王个性

2010-12-31 08:48:12 徐小青

  明代多位皇帝精于花鸟画,他们的爱好有力地促进了这一画科的兴盛发展。

图为《宣宗行乐图》(局部)边文进《三友百禽》轴(局部)

  《宣宗行乐图》(局部)

  明代多位皇帝精于花鸟画,他们的爱好有力地促进了这一画科的兴盛发展

  “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举办,其中两件宫廷画作《明宣宗射猎图轴》和《朱瞻基行乐图卷》以明宣宗朱瞻基为主角,用工整细腻的写实手法描绘了这位文武兼备皇帝的帝王生活,尤令观者玩味不已。

  表现帝王生活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不过是明代宫廷绘画的一类。事实上,明代宫廷画作的内容十分丰富,不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画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表现内容非常丰富

  明代宫廷书画继承了历代宫廷书画围绕帝王生活和朝廷行政进行创作的传统,综合了宫廷的审美标准与时代风格的影响。自明初洪武年间至弘治年间的百余年内,占据明代画坛主位的都是皇家画院的宫廷绘画。

  明代宫廷绘画内容丰富,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各有不同的成就。人物画包括肖像画、行乐图、历史故事画以及道释、风俗画,工致谨严,刻画细腻,富于装饰性。值得注意的是,宫廷人物画由于直接服从政治需要,所以带有强烈的“御用”色彩。山水画主要继承南宋马远、夏圭的“院体”风格,并吸收了北宋李成、郭熙所代表的李郭派系之长,呈南北宋融合趋势。花鸟画出现了工笔重彩、水墨写意、设色没骨等多种风格,或色彩富丽,或水墨简逸,造型精准、气韵灵动,突破了“院体”的程序化,其成就和影响都胜过了人物画和山水画。

  由于各朝皇帝的个性爱好大不相同,施政措施因之迥异,明代宫廷绘画的发展也显示出了明显的阶段性。专家认为,明代宫廷绘画大致经历了初创、繁盛、衰落三个阶段。初创期从洪武至永乐,繁盛期从宣德至弘治,从正德以后则进入了衰落期。总体上看,明代宫廷绘画的风格源自两宋“院体”,它的兴盛景况虽难以与宋代画院相比,但仍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并有一定的创新。

  写实帝王图活跃生动

  在宫廷人物画中,有一类反映宫廷生活的帝王行乐图让今天的人们格外感兴趣。因为这类作品不但直接反映了带有神秘色彩的皇室生活,而且兼具给帝王画像的作用。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这些行乐图带给了人们对皇帝最直接的印象。

  在此次永宣特展上出现的纵36.7cm、横690cm的巨幅画作《朱瞻基行乐图卷》便是其中之一。画作细致有序地描绘了明宣宗朱瞻基便服檐帽在御园观赏各种体育竞技表演的场面。画面上从右至左依次为射箭、蹴踘、马球、捶丸、投壶,场面宏大繁复而又具体入微,生动地表现出当时宫中的文体娱乐活动。由于要反映特定的地点和环境,画面还以工整细腻的写实手法按照历史原貌对明代皇宫的楼台殿阁作了既真实又概括的描绘。对于研究明代宫廷历史和皇家建筑的学者来说,这幅画作无疑是一份重要资料。

  另一幅《明宣宗射猎图》轴,也是一幅写实的行乐图像。史实记载宣德皇帝朱瞻基自幼善射,在位期间对出游巡猎活动颇为热衷,是位文武兼备的皇帝。图中朱瞻基身着红黄两色的猎装,身旁的黑色骏马在悠闲地吃草。他侧立马旁,手提猎获的小鹿。不远处一头鹿惊慌地窜过,引得他回首张望。其欲上马返回,又不甘心奔鹿从眼底逃跑的神态十分生动。画面对环境的描绘着墨不多,却很好地表现了野外的空旷,人物的姿态以及构图都富有动感。作品采用的是勾线上色的工笔画法,在设色方面大胆地运用红色与黑色的对比,突出了所要描绘的对象。

  存世的较有名的明代帝王行乐图还包括商喜《宣宗行乐图》、周全《射雉图》等。有学者认为,此类画作多在宣宗朝出现,表明其时社会安定、生活富足,皇帝政事之暇,方有雅兴从事游艺娱乐。

  皇帝偏好促进花鸟画兴盛

  明代宫廷花鸟画的艺术成就为世人所公认。百余年内,在此领域内可谓名家辈出,风格多样。而且,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出现了享有盛誉的花鸟画名家和他们的代表画风。例如,在初创时期边文进的工笔重彩花鸟,宣宗朝孙隆的设色没骨花鸟和林良的水墨写意花鸟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边文进(约1356-约1428),他活跃于永宣时期。画风延续北宋黄筌(约903-965)画派工笔重彩传统,并融合南宋院画风格。他的著名作品包括《三友百禽》轴等。台北故宫博物院不久前曾专门举办过“边文进三友百禽特展”。

  《三友百禽》图是画家为数极少的传世名作之一。图绘寒冬季节,坡石旁两枝青竹耸立上伸,梅枝从左边与竹枝交错,枝头梅花点点竞放,图中近百只各类禽鸟或飞或鸣,或栖或嬉,各尽其态,姿态传神。从画上可见,松、竹、梅和石为主要架构,其间穿插的近百只鸟类极具装饰性。画作工整细丽,符合宫廷品味。明代宫廷绘画大多有吉祥意义,此作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象征耐寒不凋的志节,竹和“祝”谐音,松表长寿,也有贺寿之意。所画鸟类计九十七只,百为吉数,以百为名,或有“百鸟朝凤”之意。特别是,这些鸟类被刻画得细致入微,品类一一可辨。站立画前,似可听见其鸣声此起彼落。

  值得注意的是,各位皇帝对花鸟画的爱好有力地促进了这一画科的兴盛发展。明代多位皇帝都擅长绘画,而且都精于花鸟画。据说,宣宗朱瞻基“万机之暇,游心物理”,“鳞毛花卉,无不曲臻其妙”。他的存世作品中,花鸟画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可见其对这一画科的喜爱。此外,明宪宗朱见深也是一位擅画皇帝。有意思的是,他留传下来的作品同样以花鸟居多。

  《出警图》 绢本 设色画 纵:92.1cm 横:2601.3cm

  《入跸图》 绢本 设色画 纵:92.1cm 横:3003.6cm

  佳作欣赏:明《出警入跸图》细绘皇帝谒陵路

  出警入跸,意指皇帝出巡归来。《出警入跸图》描绘的是明朝皇帝在宫廷侍卫的护送下,骑马出京,声势浩大的来到京郊的十三陵拜先祖,然后在坐船返回北京的情景。皇帝一出一入,相互呼应,气势壮观,栩栩如生。

  《出警入跸图》构图简洁明快,文武百官队列整齐,迎接皇帝归来。画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只有皇帝一个正面形象,其余只是侧面形象,皇帝乘船归来的样子也是生动传神。

  这支庞大的皇家谒陵队伍,由北京城德胜门出发,画家沿途铺设,盛大的卫仪阵容,直至皇帝谒陵的目的地——离京城四十五公里外的天寿山,这里是明朝历代皇帝的陵寝区。

  《出警图》与《入跸图》虽是各自分开的二幅长卷,但是所绘的却同是扫墓、巡视的过程,因而通常被合称为《出警入跸图》。

  画家将皇室谒陵的整个时空历程出发→抵达→返回,浓缩于二幅长卷之中。传统观赏《出警图》是由右往左;《入跸图》则由左往右。《出警图》绘皇帝骑马,由陆路出京,《入跸图》画皇帝坐船,走水路还宫。这两幅图不但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手卷画作中最长的两幅(《出警图》的横长有26米,《入跸图》超过30米),人物众多,场面宏伟,更是历代绘画作品中少见的超级巨作。

  这两幅作品均未署作者姓名。但可以确定的是,需出动许多宫廷画师的合力创作,才能完成这两幅布局精彩生动的巨作。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潘惠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