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虫子世界观,给艺术方法论
2011-01-01 08:40:45 黄璐
一位观众正在关山月美术馆看亚牛的作品《一个虫子的世界观》。
在关山月美术馆“2010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上,艺术家亚牛的影像作品《一个虫子的世界观》以一种微观的视角演绎了水墨之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用自己的母语写出关于水、关于科学、关于世界的看法,然后这些“世界观”在虫子的运动中晕染、模糊,进而走向消弭。这是将艺术家放置在实验室内的结果,也是中国式的诗意水墨与西方现代科学碰撞下的结果。这是虫子的世界观?是科学家们的世界观?还是亚牛本人的世界观?艺术家又是如何打破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芥蒂,用科学的方法论抵达艺术表达的核心与想象力的彼岸?南都记者特采访作品创作者亚牛,听他讲讲这个虫子的故事。
记者:出于一个什么契机要做《一个虫子的世界观》?
亚牛:这是瑞士文化基金会一个叫作“艺术家在实验室”的项目。我在苏黎世的一个水生研究所,用了5个月时间,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专注于观察学习科学家的工作方式、研究方向,从中找寻自己创作的灵感。在那里,我步入了一个研究水资源的巨大世界,并跟从了水的特性,决定“随波逐流”。科学家对水生态的研究,给了我很多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水的物理特性入手做艺术实验,比如将不同浓度的酒精、可乐加入到墨水中,对可能做成作品的方向不断地筛选、排除,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这个包括影像、照片、装置艺术(培养皿、纸条等实物)的综合作品。
记者:那为什么没有用这些酒精、可乐做出一个作品,而是选择了虫子。在你的概念里,虫子真的有世界观么?它在作品中的意义在哪里?
亚牛:其实,这是一个假设的命题。虫子不会有自己的世界观,也不会对科学家们有什么看法。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科学家与他们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让他们研究的对象———虫子对他们所写的字条(世界观)有反应。与其说是虫子,不如说是大自然。
之所以没有选择酒精、可乐去做,是因为单纯的物质本身太简单表象,而且太过于依靠偶然性了,在科学家眼里可能根本就是不屑一顾的。而且,这种物质运动本身的意义何在?如果不追求意义也行,那么它的形式是否足够?所以,我想,它不会独立地成为一件作品。而虫子与研究它们的人是有关系的,不仅是科学上有关系,情感上也有关系。
记者:说到底,这个展览其实是你的价值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
亚牛:在科学家给我的答案之外,我自己也设计了几句话:作品中有几个纸条是这样说的:“听说三峡很美”,三峡水库建成导致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已不再;“我今年要去迪拜,那里有亚特兰蒂斯。”亚特兰蒂斯是人类的理想国,迪拜为此修建了一个同名的酒店,从世界各地运来几万条鱼类,而它们却因为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死去。环保就是这个展览的潜台词。
记者:其实,你的这个创作挺违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的。国人都认为,要把艺术家放置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去汲取多元生活的养分,而这里则是将艺术家放置在科学实验室,这种相对封闭且外人容易觉得呆板烦闷的环境中。你怎么看待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亚牛:科学家是非常沉静的一帮人。在尼采的眼里,科学比艺术更需要高贵的人,他们必须更简单、更节制、更少野心,不那么关心身后的名誉。他们可能花一辈子研究一种昆虫、一种植物,他们需要更具象的、更有逻辑的思维,他们的研究是建立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与艺术家们多靠灵感与激情相差很大,甚至相反。
不过,现在国外很多艺术家靠方法去做艺术,很程式化。当然,这也引发了争论——如果艺术放弃了发自内心的感受,而仅仅靠方法,它的生命力就值得怀疑。但我觉得我们缺的就是这种方法论。参与这个项目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科学家们的工作方法——大胆的设想,寻找最多的可能性,归类,排除,然后逐渐收拢,找到核心。激情每个人都有,但如何变成一个作品则需要理性的方法以及掌控能力。
(责任编辑:郑宏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