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楚文字书写复原楚国历史
2011-01-06 08:46:24 未知
“清华简”首批成果昨日公布
最终确定清华简共为2388枚
竹简中许多内容系首次为今人所知
与孟子庄子同时代的一批战国竹简两年前入藏清华大学后也被称作“清华简”,由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被认为对中国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备受文博界与学术界关注。昨天,经过两年研究而推出的清华简首批研究成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在清华大学发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整理报告主编李学勤表示,这批简的性质是书籍,且与历史相关,竹简中不仅有失传了2000多年的战国《尚书》,还澄清了一些学术史上长期争论的疑难,复原了楚国历史及历史地理。“我们非常幸运。2000年前,孟子、庄子读的书,我们读到了。”相关研究整理者曾这样表述对清华简的直观印象——这批竹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入藏的,原本流散于境外,由清华校友购回捐给母校。经过两年的清理保护和研究,最终确定清华简共为2388枚,其中发现了失传2000多年的战国《尚书》。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昨天表示,第一册收录的9个篇目为:《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许多内容系首次为今人所知,不仅呈现了“焚书坑儒”之前的古籍原貌,更能对传世的《尚书》、《逸周书》等一批文献有所补充和修订。
《十三经注疏》中《尚书》系伪本
据悉,此次整理的前八篇都属于《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尚书》是研究先秦历史最重要的典籍,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传说孔子选编的《尚书》有百篇之多,但经秦代焚书,大多失传。汉初济南伏生只传28篇,称《今文尚书》。汉景帝末(或说武帝时)曲阜孔壁发现《古文尚书》,比伏生所传多了16篇,后又佚失。又有杜林在西州得到的“漆书”本,也亡失了。从那时2000年来,清华简是首次发现《尚书》以及类似的典籍。清华简中还有性质类于《尚书》的前人未见的文献,如本辑所收《保训》一篇,是焚书以来从来没有人知道的。
清华简还澄清了一些学术史上长期争论的疑难。现存《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里有据说是出自孔壁的《古文尚书》,经过宋代以来许多学者研究,已论定是后人伪本,但直到现在还有学者为之翻案。清华简中真古文《尚书》的出现,有助于解决这方面的纠纷。把清华简《尹诰》与传世的《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相比,即可判断后者系后人伪作。这对于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影响深远。
清华简还证实了传世《逸周书》中一些篇章是可与《尚书》比肩的重要文献。
《楚居》详述历代楚君世系
另一罕见的学术意义是,清华简复原了楚国历史地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收有《楚居》一篇。《楚居》简的长度将近半米,是清华简中最长的。该篇非常详细地叙述了历代楚君的世系及居处建都之地,从传说中楚的始祖季连开始,一直讲到战国中期的楚悼王(公元前401-前381年),列举列世建都的地点以及迁徙的原因。其中许多地名可与已发现的楚简联系对照,为楚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及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大量线索,必将推动楚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清华简提供了古文字特别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贵材料。收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的九篇竹简,都是以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字书写的,具有特殊的结构风格。其中《金縢》、《皇门》、《祭公》等有传世本可相对照,对于推进楚文字研究有很大便利,可以新识出一系列楚文字。
“清华简还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清华简《耆夜》一篇,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后,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参加者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诗的内容均见于简文。”李学勤说。
(责任编辑:谢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