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家试解和氏璧谜团:“琢璧为玺”是凭空捏造

2011-01-20 08:36:05 黄耀辉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春云博士18日在广东省地质局719地质大队肇庆“719论坛”上表示,和氏璧与传国玺是两件独立的国宝。“琢璧为玺”的故事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没有文献和事实根据。

  在主题“矿物与成矿”的“719论坛”上,王春云所做《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试图解开中国历史上关于和氏璧的诸多谜团,引起与会专家的兴趣。

  从材质上讲,和氏璧是“宝玉”,是所有玉石中价值最高和宝石性质最卓越的品种。和氏璧略大于单手可握的鸡蛋大小,需要用双手才能“奉”献,其重量大约为780-800克拉左右,理想圆珠直径略大于4.4厘米,约相当于战国时期1.90寸,对应的估价约当战国时代的“四万金”,和氏璧可称为“四万金之珠”,为无色、透明、略带瑕疵、珠状超级大钻。

  王春云称,中国对金刚石的认识至少从战国时期就已开始,而不是目前普遍认为的最多只有200年。

  现场专家称,王博士的研究如果成立,目前国内字典、词典和文献中关于“璧”的解释就不能局限于“中空圆环”,而应增加新的注解。

  和氏璧为珠形,且是“楚山”中的“井里之璞”,或“井里之厥”,此珠为次生矿物珠,其硬度是奇高无比的,这是来自和氏璧珠形和产出状态的矿物学推测。

  资料显示,和氏璧的产地是历史上楚国的“楚山”或者“荆山”,是现在湖北阳新县荆山、安徽怀远县荆山、安徽芜湖县荆山、河南省灵宝县荆山、河南平顶山荆山、陕西丹凤县的楚山、陕西商县的楚山。此外,还有陕西富平县荆山、山东沂水荆山等地。

  专家表示,这足已说明战国时期这里曾出产金刚石,地矿人员若要寻找金刚石矿,可把这些地方作为找矿重点,减少盲目性。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