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民俗与中国文化(一):月亮的别称 吉祥的象征
2011-01-29 08:14:57 黄永林
在民间,将兔与月亮联系在一起的民俗活动古往今来是相当多的。例如,《帝京岁时纪胜》中就记载了京城人中秋节月下卖“彩兔”的习俗:“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桩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燕京岁时记》中也记载了京城人“兔儿爷摊子”的习俗:“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传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胃而带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这种用黄沙土制作的“彩兔”和“兔爷儿”是中秋祭月活动中的吉祥物。有如西方有些国家在圣诞节以彩兔作吉祥物一样,如在联邦德国的圣诞节,人们以巧克力或其他食物作原料,制成与连环画中的兔子形象差不多的彩兔。人们一方面借这种吉祥物为节日增添欢乐的色彩,另一方面,也希望借这个吉祥物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带来好运气,吉祥如意。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观念中,物分善恶,可以预兆凶吉祸福。在历代的“祥瑞志”中,兔子都被列为重要的祥瑞之物,在《古今图书集成》中就有许多以白兔为瑞祥和以献白兔为贵的记载,在民间传说中也有“王者仁德则见白兔”的故事,古今诗文中以兔为祥瑞的更是不可胜数。
将兔子与月亮联系在一起,并视为吉祥的象征由来已久,并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
早在屈原的《天问》中就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了”的诗句。王逸《楚辞章句》释:“言月中有兔,何所贪利,居月之腹而顾望乎?”后人也多沿袭之说,将“顾克”理解为“居月腹而顾望之兔”。而闻一多在《天向释天》中别出新意,认为“顾克”为“蟾赊”或“蜗鲜”;还有汤炳正《屈赋新探》释顾克为于克,即虎。笔者认为,顾克两字应顿开,分别指两种不同的动物,“顾”是“姑”的假借字,蛤就是癫姑子,即蟾螃;克,即兔。屈原可能是见到当时祠堂壁画上月中有兔子和蟾螃所发的疑问。而这一点恰好被在接近《楚辞》时代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所证实,帛画左上角有一月亮,月亮上方有一只兔子和一只蟾赊;右方有太阳,太阳中有一只鸟鸦。另外,洛阳西汉墓壁画、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中的帛画,以及东汉后的一些画象石上也是月图中蟾兔并见。古人为什么要在月图中蟾兔并置呢?这幅图究竟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和意向呢?《春秋元命苞》云:“月之言阔也,两设蟾蜂与兔者,阴阳双居,明阳之制阴,阴之倚阳。”《初学记》一及《太平御览》四同引刘向《五经通义》云“月中有兔与蟾蟋者何了月阴也,蟾赊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笔者认为这种阴阳合壁,阴倚阳,阳制阴,二元对立和谐统一的图画,是古人用以表达安泰和吉祥之意。月中有蟾蛙和玉兔的说法后来逐渐被“月中玉兔”的神话传说代替,以致玉兔、兔轮、兔影、兔魄等成了月亮的代名词。
有关月兔的民俗和神话的成因,我们认为这既是初民对月亮阴影观察想象的结果,同时也是氏族社会兔图腾崇拜的产物。原始人在仰望夭上的月亮时,对里面的阴影(实为月中环形山脉造成)产生兴趣,他们以原始思维的直接性,按照自己常见并与之形态相似的动物加之解释。兔是我国祖先最早熟悉的动物之一,如在殷虚甲骨文上已有非常形象化的兔字,而月中的阴影确实与兔形有些相似,月中有兔的神话也就这样产生了。
另一方面,原始氏族中兔子图腾氏族,根据月亮的阴影与兔子形状的相似加以联想,把自己图腾的神物移到月亮上去了,这体现了古老民族对月亮和兔崇拜的心理。
(责任编辑:张译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