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珠山八友”领军人物王琦的瓷画作品
2011-02-04 08:02:17 李放 瞿勇军
清末民国初,御窑厂倒闭,一批知名瓷画艺人转入民间,使宫廷瓷画艺术熔融于民众之中。在一大批浅绛彩瓷、新粉彩瓷画家的影响下,不少有志于陶瓷绘画的外地人聚集于景德镇,致力于瓷画艺术的新创作和新发展。这一大批陶瓷艺术家另辟蹊径,又一次选择了粉彩,用了不多的时间,在掌握了已有粉彩的工艺技术后,他们采用兼工带写的绘画技法,成功地确立了新粉彩画瓷法,还组成了新的画派。在组成的新画派中,有一位领军人物,那就是时称为“西法头子”的王琦。
王琦(1884-1937年)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斋名陶陶斋,新建县人。自幼家贫,少年时代学捏面人走街串巷糊口谋生。17岁来到景德镇后学画瓷板像,命运得到巨大的转机。初以钱慧安仕女画为蓝本彩绘瓷器,由于有较好的造型能力,他的肖像画深受欢迎。同时,他结识了以画瓷像而出名的前清秀才邓碧珊。王琦师从邓碧珊,不但向他学习彩绘瓷像,也向他学诗文、书法等,从此走上了艺术之路。由于王琦多采用西洋画法来绘人物头部,使之明暗结构准确、表情生动、刻画入微、烘染细致,故而得称“西法头子”。
约在1922年左右,王琦转师乾隆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在这之前作品多饰印章很少题字。转学黄慎之后,常用草书长题。在瓷板画大为畅销的市场环境中,为接受订货,或为研讨画艺,王琦常邀请几位志同道合的艺人聚集在珠山,组成了月圆会。于是市民或客商就把围绕在王琦周围的几位配画者称之为“珠山八友”。“珠山八友”,不仅各有所长,咸称一代名家,而且他们具有共同的艺术理念,就是追求风格上的互补和色彩的丰富。
王琦开风气之先,将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技法引入瓷画之中。他的瓷画重在人物面部,喜用西洋画法,笔意豪放沉着,线条酣畅淋漓,笔断而意连。题材上,喜画仙佛;也喜画普通民众,如贫丐、渔夫、渔妇之类。王琦一生的作品中人物画居多,其它的难得一见,但新近发现的《粉彩芦雁图》瓷画作品,可印证王琦的花鸟画亦十分出色。该作品设色柔和,画工精细,令人爱不释手,是王琦瓷板画中尤其珍贵的一件佳作。
王琦的瓷画作品,画面生活气息浓郁。他所勾勒的老者形象,神态自然,一副优哉游哉的体态,携童子信步郊外,其情乐融融;所画幼童,天真可爱,生动灵秀。王琦的瓷画除了采用传统的没骨绘画方法绘制人物头面,用写意法画衣纹,并运用了新粉彩工艺技法,同时还吸收了一些西洋水彩画法。画风洒脱,笔法线条轻柔流畅,设色明快柔和,艳而不丽,有着丰富的明暗层次,表现出画家娴熟的绘画技巧和非凡的艺术功力,绘出的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琦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初期的佛像神怪像具有写实的风格,其手法与明代画家曾鲸极为相似。中期受钱慧安的造型与构图艺术的感染,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题材、构图方式,与钱慧安的绘画艺术如出—辙。晚期,即l927年至l937年之间,他的瓷画几乎抛开了钱慧安的影响,而深得黄慎笔意精髓,作画以书入法,用笔自由奔放、气势豪迈,达到了书即画、画即诗的艺术境界。
王琦深知自己的文化根基薄弱,在其中期的瓷画作品中,只留名款。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文化修养和书法水平得到提高后,他才开始在自己的瓷绘作品中有长篇题诗和落款。王琦瓷上落墨,仿王羲之、怀素帖书体,所画人物不绘布景,突出形态表情,别有趣味。他潇洒刚劲的草书和质朴的诗作都为瓷绘作品增色不少。王琦除了熟谙国画用墨用色的技法之外,还对料性、对瓷画作色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这些新粉彩工艺已成为被后人继承的一种瓷画技法。由于王琦非同寻常的天赋和凝聚力,在20世纪20年代,他渐渐成了景德镇瓷艺界的核心人物,与汪晓棠、潘淘宇并称为民国初年三大名家。
(责任编辑:马国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