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随设计的原点
2011-02-16 08:33:35 未知
浅谈工业设计的物质体验与精神需求
曾几何时,深圳的一些大超市门口出现了用来烤红薯的电子自动烘烤箱——一颗颗洗净的红薯在玻璃柜子内整齐地排列着,红薯们像在一间“桑拿房”里慵懒地享受着“室内摩天轮”:翻转着、睇世界、叹“薯”生…… 这“桑拿房”还是“干湿两蒸”的那种,就差背景音乐了。
简洁的工业化外观、自动的操控流程、卖相干净的制成品、诱人垂涎的烘烤香味、程式化的服务手段、吸引眼球的广告语与连锁加盟的商业模式——生意还挺不错的!
尽管这机器烤出来的红薯其观感、香味都似曾相识,但总感觉少点什么…… 如同深圳的冬天见不着雪,终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冬天一样。
较之“自动自发”的“烤红薯”机器,我开始怀念起儿时“烘山芋”(我们老家管“烤红薯”的称呼)的那些场景——冬日阳光下的街头、夜晚路灯下的巷尾、“烘山芋”炉子、炉旁摆卖的老年人、炉内的炭火、炉边串红薯的铁钩子、扑鼻的香气让人迈不动步子、好烫手、好甜糯……
来深圳工作后,也偶尔能在这座城市的某些闹市区或立交桥下的洞口循着烤红薯的香味,找到这传统的烘烤炉子,其作业、售卖方式基本与内地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在炉旁叫卖的不再是老年人,通常以青壮年为主。或许因为这种由废旧铁桶改造的炉子本身不环保,还有食品卫生安全的隐患,甚至影响市容,这几年能见到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诸多的先天不足,在强调结果、忽略过程的今天,它的被淘汰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是,在内心深处,我着实不期望用现在这样一台台外观“冰冷”、像放大的微波炉、学名叫作“新型自控环保烤红薯机”的工业设备去“完全”地取代以前的“老家伙”。
工业设计在改变我们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但工业设计与产品就一定能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吗?在这个用来替代“传统红薯烘烤炉”身上,我们感到了某些缺憾。
工业设计是技术的外化,也是技术与生活方式的载体,同时兼具“传统”与“未来”的特征。技术的超前性有利于用前瞻的工业设计与制造表达出来,但工业设计的未来性并不一定要用前卫或夸张的外观形式来体现。
有传承、有呼应的,对“前世”的设计“回眸”也是有效手段之一。
2009年,“梅赛德斯——奔驰”发布了一款完全由受训员工和在校实习生共同开发完成的零排放概念车“F-Cell Roadster”:它的动力源自燃料电池组可持续行驶350公里 此外,它还舍弃了方向盘、应用了包括线形操控在内的诸多“尖端”汽车科技。
然而在尖端技术应用的另一面,这款概念车的外观却是极端的“复古”——无顶棚、铜丝辐条式的巨大车轮、车内木质地板、褐色皮革缝制的座椅等“设计元素”借鉴,隐喻了“梅赛德斯——奔驰”创办人卡尔·奔驰(Carl Benz)于1886年打造的世界第一辆三轮汽车“Patent Motorwagen”。当时尽管用一台单缸发动机取代了马匹,但“马车”的车厢外观风格却延续下来。殊不知,现代汽车业在这之后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摆脱“马车时代”外观的影响桎梏。
有人这样感慨:“卡尔·奔驰开创了人类的一个全新时代,那么F-Cell Roadster能否成为汽车世界的一个新起点呢?”
在我看来:起点就是原点,这辆概念车的价值远在其探索未来交通工具可能性与实现性的意义之上,它更是一次论证“设计传统与未来”的有益尝试。它的出现并不代表汽车外观设计对“马车风格”的回归。不是为了一步到位的结果,是为了在当今工业设计跨出纯粹“外观设计”的同时,工业设计师如何对设计文化与情感价值所诉求“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的渐进过程——不是去做选择,而是去创造为选择的多种选项。
工业设计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产品作为工业设计的物化表现形式已成为我们“物质生活方式”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它的影响无处不在,每一件产品在被赋予“时代烙印”同时也留下了相应的“情感条码”。
如何去平衡、协调工业设计中“现代与未来”的属性关系?如何找到“形式与功能”、“形式与感性”的最佳契合点?如何将工业设计的“Design thinking”最终回归到以人的“物质体验与精神需求”原点上来?——这是我们每个工业设计从业者需要长期思考并加以实践的命题。
就像我给本文的插图——将炉旁正在烤红薯的老人与在做同样工作的机器平行放置在同一个和谐的“蒙太奇”场景中,现实中也许不可能。但是,通过工业设计的设计思维,找到传统产品的现代化诠释路径与更合适的设计语言表达方式,这样的跨越是完全有可能的。
(责任编辑:郑宏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