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博物馆:艺术干预生活
2011-02-17 08:20:18 未知
北京五环外,八达岭高速10号出口往前50米,或大气或别致的幢幢美式别墅错落有致,富而不奢。这其中,有一座灵感来源于“古根海姆”的小型博物馆,而细细观察,在这些千奇百怪的当代艺术品间隙中,还隐藏着些许温情的家庭合影。是的,这的确是一家三口的私人住所,但第一次来做客的人都会为眼前所见的壮观场面瞠目结舌———大厅宽阔敞亮鲜见墙面,螺旋混凝结构延伸至顶,各种奇异的装置、雕塑以及绘画分置屋内,这就是这位男主人张锐亲手打造的家庭私人博物馆。
想了解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的历史,博物馆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发达国家,平均每5万人就拥有一个博物馆。而在我国,每60万人才拥有一个博物馆,差距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拥有数量众多的私人博物馆。各种私人博物馆作为公立博物馆的重要补充,为公民提供了更多普及文化的场所。据记者了解,自1996年以来,北京也逐渐涌现着大量的依靠个人兴趣与民间资本组建起来的博物馆,如同张锐的“古根海姆”一样,他们凭借着各自鲜活的创意吸引了大众的目光。
体会时光倒流
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湿滑的伦敦街道,徘徊在历尽沧桑的建筑之间,若是不看马路上疾驶而过的汽车,你是否会有穿越时空进入上世纪的感觉?近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向人们述说起了英国的宅邸大门背后的另一番景象。
如果你不想以一位游历者的身份参观博物馆,那么不妨去丹尼斯·西弗斯住宅博物馆看看。因为这里并非按照传统样式布置,而是利用虚拟场景,让你身临其境地重现在英国乔治王朝时期的一户人家。这个家庭生活博物馆由美国艺术家丹尼斯·西弗斯设计,隐藏在小街内,看上去和一般民居没有分别,但其中的奥秘只有当你置身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当初宅邸所在的市区是主要的纺织交易中心,西弗斯根据周遭的环境虚拟出一个世代从事纺织生意的家庭。五层楼布置下来,记录的是一个家庭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身处其中,你会听到阁楼里沙沙的纺织声,透过窗帘能看到若隐若现的烛光和炉火,还会闻到弥漫在房间里的醉人酒香。虽然这里除了房子都不是真正的历史遗迹,但却能帮你像时光倒流一样回到过去。
近几年,北京私人博物馆热潮也逐渐升温,表达着创办者不同的文化主张,同时也以各自的方式为现代社会保留着一份传统记忆。在老北京人气兴旺的大栅栏、天桥、琉璃厂等商业、娱乐区,皮影戏在漫长的岁月中曾带给普通百姓们无限欢乐。但随着城市历史的变迁,皮影戏和很多民间工艺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于2004年4月22日正式开馆,那些在大众视线中几乎绝迹了的皮影戏形象,在此地成了主角。人们从这里看到两千多年前皮影戏的发明创造过程和500多个栩栩如生的皮影头像。“皮影戏是13世纪中国人打动西方人的艺术,但现在它正面临失传的境地。”曾担任北京皮影剧团艺术室主任的崔永平说。他希望用自己的博物馆为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创建一个生存与传承的空间。和崔永平的想法一样,白明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也在表达着一种对城市化中愈发淡然的古文明的焦虑。白明将他的瓷片按照年代排列,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民国初年,拼接出一部瓷器文明史。他对记者说:“很多人认为碎瓷没有价值,但这些碎片保留着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基因,如果我们不知道珍惜,多年以后我们的后代拣都拣不到了。”
与艺术品平等相处
2002年,曾经只是一个电信业者的张锐,因机缘巧合开始接触当代艺术,在好友的帮助下他开始大量购藏当代艺术品。但与许多其他藏家态度不同的是,张锐至今未卖出过任何一件藏品。张锐坦率地说,自己并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去支持和维护一间合乎自己理想的博物馆,更何况他认为博物馆或者艺术展馆又会从感受上拉远作品与人之间的距离,这种形式与他自己所主张“让艺术走入生活”的理念背道而驰,索性他将博物馆设在了家里。在几年前的上海艺术博览会收藏家开放日期间,张锐家上午刚铺好草坪,晚上便接待了新屋子的第一批客人,他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艺术家们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收藏所得,这个“小古根海姆”不出所料地在艺术界激起层层波澜。
在日内瓦郊外的达尔达尼村,有一个家庭玩具博物馆。孙伟曾游历于此。孙伟告诉记者,家庭玩具博物馆位于高莉夫人的农庄。农庄共3层,从楼下的厨房到3层的阁楼,从卧室到工作间摆满了各类玩具,包括木偶、乐器、微缩家具、火车模型、玩具兵和武器。高莉夫人的祖先是荷兰贵族,一个世纪前移居瑞士。她告诉游客们,母亲去世后,她继承了家族保存的大批收藏品,其中各类玩具占了很大部分。有些玩具已经破损,但仍有历史价值。于是,高莉夫人开始整理和修复玩具,并将玩具分门别类。据孙伟回忆,开始客人们还比较拘谨,可没一会儿,客人们就纷纷玩起各种玩具,农庄内外欢声笑语不断。
受益者颇多
在不少人看来,开设博物馆是一桩亏本生意。一方面,博物馆属于公益事业,不能为参观者设置较高的参观门槛;另一方面,博物馆的运作需要较高的维持成本,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而国外的私人博物馆却让很多人从中受益。
据记者了解,国外私人博物馆的资金大多来源于私人捐款、门票费、出售印有自己馆藏或其他著名艺术品图案的明信片、书籍、挂历等纪念品。而私人博物馆中许多藏品来自于私人馈赠,这主要是因为有税收政策方面的便利。美国1917年通过的联邦收入法案规定,捐赠宗教、慈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和教育机构的款项可以抵消其他方面的收入税。因此,在这种税收制度下,把收藏的艺术品捐赠出来显然比卖出去对收藏者来说更有利可图。那些精于算计的富豪们通过捐赠出来的艺术品不仅在灵魂上得到了安慰,并满足了虚荣心。而且,他们在银行账户上也得到了实惠。美国这种鼓励捐赠艺术品的税法,使全国的艺术博物馆、画廊、私人收藏者和艺术经纪人等都有所受益。
相比之下,国内的私人博物馆没有这样的条件,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既有紫檀宫这样的大手笔又有门墩博物馆这样的小屋,但总体来说却也呈现好的势头,“1996年实施注册制度以来,北京的私人博物馆越建越多,民间热情越来越高,资金投入越来越大,而且管理越来越规范。”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超英说。这也许就应了收藏家马未都曾说的,一个不好的时代,使我得以用微薄的工薪,购进了不少精美的藏品;而一个好的时代,又给予我机会向世人展示它们。
(责任编辑:张译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