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德国人“诊断”中国城市病:极力模仿美国模式

2011-02-17 08:50:15 未知

  2004年,德国艺术家克莱门斯·冯·魏德迈和他的法国同伴马娅·施魏策尔去中国,希望在中国拔地而起的大城市里,找到1927年流行世界的德国科幻电影《大都会》(M etropolis)中所反映的城市化的历史对照。今年3月,法兰克福艺术协会将以他们的纪录片为内容,开办“大都会中国版”的展览会。令两位欧洲艺术家始料未及的是:在中国,一场关于城市病的讨论正方兴未艾。

  魏德迈回忆他和他的艺术同伴抵达上海的那一刻,他对本台记者说:“我们抵达上海时是晚上,一片灯火通明;到处是霓虹灯广告,很亮;让我们想起当年的纽约。所不同的是:我们见到的是还在建设中的城市,到处是工地。在我们附近,随处都可以走访街上的建筑工人。那时旧的已消逝,新的尚未建立。”

  但就在魏德迈浪漫地回忆对上海夜景的印象时,中国媒体中却出现了接连披露“现代城市病”的报道: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或广州人满为患,车满为患。这三个城市的人口均超过1000万,而城市居民根据腰包,被分割得越来越清晰,界线也越来越不可逾越。

  这些被称为“城市病”的现象,在德国波恩国际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专家多丽斯·菲舍尔女士看来,至少从国际发展的角度上看,并非历史的必然:“中国城市大多极力模仿美国模式,中国的建筑师,以及但凡和城市发展有关系的人,都唯美国马首是瞻。这一点你不仅可以在城市形象中看到,甚至也可以从一个城市的交通组织方式中看得出来。比方说中国城市小区到处都是围墙,到处都有人站岗,你去看看,美国的城市也是这样,只不过远远没有这么过分。”

  对照中国现在对城市病的讨论,德国的艺术家和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在一点上高度一致,那就是城市因其居民的收入被分割,人们彼此老死不相往来。魏德迈在他的纪录片中盛赞了中国城市化的快速进步,但他同时指出:“以钱划界,形成富裕的中产阶级社区、富人社区,这在以纽约为背景的影片《大都会》中也有突出表现。以钱划界,而后竖立高墙,画地为牢,无论在哪里,就算是在西方,我们也不认为这是积极正面的发展。”

  在中国互联网上中产阶级有关城市病的讨论中,很少有人对城市分裂过程中贫富分裂、阵线分明这一点刨根溯源,大概因为讨论者自己就置身于这样的分裂当中。菲舍尔女士对照德国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史,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视角。

  她说:“我认为,德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持了相对意义上发展和人们收入上的均衡,这是德国城市病不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国城市规划非常严格,任何城市政府都不得随意指定地皮,批给什么人开发房地产。但在中国,起码一段时间里是这样:只要有人肯投资,他看中了哪块地,大概只需走一走建筑设计上的形式,只需搞到这样那样的条子,就搞定。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城市规划,那是很后来的事。”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马国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