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体异在 “生理实验”当代艺术专题展
2011-02-21 10:47:28 雅昌艺术网广东站综合
004--a《可视的体温---箱》树脂、纤维等综合材料50×55× 48(㎝)2009年
异体·异在 ——“生理实验”当代艺术专题展
展览总监:李琼波
策展人:胡斌 策展助理:张翔
参展艺术家:曹晖、卓凡、宗宁、陆扬、李剑锋、黄一山。
展览时间:2011年2月27日—3月27日
展览地点:53美术馆 广州市天河区广园快速路汇景路汇苑街21号
主办单位:53美术馆 协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处、万品文化
合作媒体:《画廊》杂志 雅昌艺术网 支持单位:网艺网·看画廊
一、主题阐释
近些年来,无论是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还是艺术界,“身体”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我们再次讨论身体问题,是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界,一批艺术家介入身体问题的视角和工作方法较之以前有了新的变化。正如展览标题所提示的那样,“异体”有变异体、异化的形体的意思,指的是一些作品中呈现的形体的状况;而“异在”则表明了这些艺术家介入身体的态度,他们将身体视为一个客观的、异己的、外在的环境。[1]也就是说,他们大都去除了过多个人化的、易变的感性因子,而把身体当作自己面对的一个客观对象或标本,然后以之为题材进行模拟、置换、嫁接、变异等诸多工作。
“生理实验”则指出他们的工作对象和方式是关于身体机能的严谨实验。生理有“生长繁殖之理”,“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等意思。实验一词之于艺术界,当然不会陌生。2002年的“首届广州三年展”就以“实验艺术”而非“前卫”或“先锋艺术”来归纳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某一类当代艺术。主策展人巫鸿认为:“‘实验’一词比较中性,它不带有太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成分,而且融合性很大。从内容到形态,从语言到媒介,从展览的空间到陈列方式都可以做试验。”“2009北京798艺术节”上,由鲍栋、杜曦云、刘礼宾三位年轻策展人策划的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又提出了“再实验”的口号。展览主题阐释这样说道:“‘实验’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对‘前卫’的怀疑和修正,它怀疑前卫艺术的历史先知色彩,修正前卫艺术的群体运动模式,因此,‘实验’所强调的是艺术史发展的不可预知性和艺术实践的个体性。”“更年轻的艺术家中的一部分依然在自觉地在各种背景下尝试着不同的艺术实验。在他们的作品中,虽然文化、社会批判与相关的问题背景依然在场,但他们更多地强化了艺术的自指性,这尤其表现在对智性与意志等主体性因素的强调上。”在那次展览上,“实验”一词再次被如此郑重地提出,它的意涵和首届广州三年展的策划旨趣有某种契合之处,当然,它更多地是鲜明地针对这几年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而发出的一种声音。这实际上延续了几位策展人一贯的思想脉络和学术判断。那就是对庸俗社会学的简单反映论的警惕,对前卫作为身份筹码博取名利的批判,以及对于艺术文本研读的重视。他们的言说,其实也不仅仅他们,的确是直指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某些病症。符号化、表层化,假社会批判之名博得道德认同、赢得社会声名,以耸动的姿态吸引眼球,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当代艺术本体探究和实验的种种努力。所以他们一再地批评艺术创作上的社会学方式和现实主义。[2]
此次所说的“生理实验”,首先作为一种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当然包含上述“实验”所指的内容与形式、语言与媒介等方面的艺术实验,也隐含对简单反映论的警惕,但更主要的是,它体现出身体题材创作发生的变化,即由元素化或个体体验式的身体表达变为关乎身体内外功能的“实验”。
上世纪80年代受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艺术中关于人的本能、欲念的表述显得非常突出。中国艺术家对这些命题的关注更多的是缘于挣脱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约束以及张扬个体意志的集体诉求。90年代基于个体生存的身体体验和呈现,蕴藏着对人生存在及权力话语的深层思考,其中不乏展现身体极限的、引起广泛争议的例子。再到新世纪以来,关于消费时代的身体被塑形和建构的话题成为思想界、艺术界关心的热点。
如果笼统来说,上述身体题材的创作不少都挟裹着关于身体的社会与文化建构,极富有现时的社会与文化针对性。近些年来,有一种艺术倾向,就是有些艺术家如同生理学家一样对动植物及人的生命机能进行剖析、探测和实验。当然,他们并不是真的从事生理学家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导向也与科学实验不一样。他们以一种近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呈现生命体的结构、变化及与外界的关联,同时也并非完全抛开身体的社会属性问题,只是说他们的寓意指向都以生理实验为基础,[3]在那些异样的、非常规的或者病变的实验操作中透射的是艺术家自身体验和社会感知的心理图景。
本次展览特选取进行此类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几位艺术家,他们创作的媒材不同,进行“生理实验”的取向也各异,有的与机体机械运动有关;有的带有生命哲思的味道;有的探索病变体的诊疗;有的则注目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变异嫁接……通过对他们创作的细致考察,从而构成对“当代艺术中的生理实验”这一课题的初步判断。
为了更清晰地获知他们的创作思路,笔者对参展艺术家分别做了采访,在访谈中,笔者基本是一个安静的聆听者,旨在了解他们的创作题材的来源,意涵及创作方式的特征,而不作过多的阐释。
关于促使此类题材创作的缘由方面,有来自相关哲学、文学、电影的启发,有潜意识里说不清的理由,不一而足。但其中最直接的触发,有几位艺术家都提到亲历医疗场景给予自己的独特体验。而至于与身体相关的哲学论述的影响,有的艺术家表示了否定,声明更多的是源于直观的个人经验和意识。当笔者与汪民安谈起这个话题时,他也说:“大家现在那么关注身体并不是因为有身体书籍的出现,而恰恰是因为大家都那么关注身体,才有身体书籍的出现。书籍恰恰是在追逐这个时代。所以我觉得艺术家是从另外的角度,与这些书籍知识同时对这个时代思潮进行表达。”
关于以身体、生理为题材的作品所探讨的问题,有的通过置换了身体肉感和温度的消费品反映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扭曲和欲望的膨胀;有的通过对现实的荒诞化、戏谑化转换传达对社会底层关怀的隐喻;有的通过神怪以及各种嫁接、变异的形象表达“对人,生命,人性中的种种不确定和不理解”;有的通过骨骼的机械运动,探讨生命体存在的方式和原由。当然,所谓的寓意指向并不能清晰地道明,因为生存的困惑和难题,本不是那么易于陈述的,而艺术家们也不想作直白粗简的呈现。不过,在几位艺术家当中,笔者均发现了对生命体原本属性的强烈关注。比如:曹晖的一系列揭开表皮的努力,就是要去除一切社会属性的覆盖,而以一种平等的观察视角还原生命体的自然属性;以奇异的生物或身体实验为母题的陆扬,也表示关注生物的普遍性,即关注它们之间同样的生物结构与本能;在黄一山的关于生理实验的画面中,不管是纯粹的物件还是活生生的有肉感、有温度的动物或人,都被抹杀了界限,一律变为惯常操作中的“试验品”。当然,这样的呈现,有时也是从反面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技术化、被控的时代身体的异化状况。
关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比如医学解剖、生理实验等,与这些艺术家创作的关系,有不少艺术家都表示了对这些知识作为工具借用性质的重视,当然,他们并不是要探究生理科学的问题。不管是来源于现实的医学实验还是经典名作甚或神怪小说中的图像,他们都力求图式的渊源有自,而不是单凭个人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这种借用又不是直接的挪用和拼贴,它们均经过了艺术家的个人转换甚至亲身操作、试验的实践。我们知道,90年代以来,挪用和拼贴现成的图像成为中国艺术家极其重要和普遍的趋向。但在这里,艺术家们都有意地与这种潮流拉开距离,他们在寻找一种可供持续探索的独特的工作方式。如果就身体题材而言,他们已经不是那种截取或复制身体样本及局部的元素化处理方式,而更多的是搭建一种思考框架,在这种框架里可以生发出无限可能性。
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还出于如下思考:当下不少艺术家的工作显得过于专门化,不能和其他学科形成有效的互动,以凸显在整个思想运动中的位置,而他们遥望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很多都是多身份的,艺术的发展和兴盛和其他学科的发达互相连通和补充。现在一方面因为跨学科现象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因为给予创作的各种技术与劳作支持变得便捷,比如工作室式的团队创作,他们也试图凭着当下技术借用的便利实现那种整合多种资源的研究型、学者型的创作方式。这样的工作方式能够给我们带来何种启示意义呢?范景中曾经在《人文科学的危机和艺术史的前景》一文中,对追逐时尚的浮躁学风和各自为政的狭隘视野所导致的人文科学的普遍衰落,表示出极大的担忧。艺术创作无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当然,艺术创作与哲学、思想史、艺术史等学科有着不同的发展逻辑,可能也正如汪民安所说:“艺术家不需要了解太多学院思想方面的东西,他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禀有一种思考的好奇心。”但是,就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环境而言,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所带给我们的不同凡响的视觉经验和心理体会以及对于艺术概念的重新思考。
[1]布莱恩•特纳曾写道:“从现象学的观点看,我们可以在有一个身体(having a body)、作用于一个身体(doing a body)和是一个身体(being a body)之间作出选择。比如,我们通常将身体体验为一个异己的环境,在此,我们的身体似乎让我们无法控制。‘它’被体验为我们的环境的一部分。在生病的状态下,‘有一个身体’这种感受最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体表现为一个客观的和外在的环境。”(见布莱恩•特纳:《身体问题:社会理论的新近发展》,汪民安译,《美术馆》2003年A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不必矫枉过正,理性、深刻的现实主义在艺术上肯定有其重要作用。
[3]比如梅洛-庞蒂就有过这样的论断:一切“较高级”的脑力功能也是些肉体行为。身体不是自为的客体;它实际上是“一个自发的力量综合、一个身体空间性、一个身体整体和一个身体意向性,这样,它就根本不再像传统的思想学派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科学对象。”(转见布莱恩•特纳:《身体问题:社会理论的新近发展》,汪民安译,《美术馆》2003年A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黄一山 《解剖室内》140cm×210cm布面综合材料2008
陆扬《BCMI逆向监控-究级别学习终端》艺术纸微喷 106.5X170 2010年
二、活动安排
1,开幕式:时间:2月27日下午2:30;地点:53美术馆
2,研讨会:“生理实验”创作的社会、艺术环境与研究母题
特邀批评:刘礼宾、鲍栋、鲁明军、崔灿灿
主持:胡斌
主办:53美术馆 协办: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处 时间:2011年2月27日下午3:00 地点:53美术馆
会议内容:特邀批评家、参展艺术家与广州本地批评家、艺术家一起从学理层面就“生理实验”类型创作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艺术生态以及其艺术图式的特征和寓意指向进行讨论。
3,艺术沙龙:“生理实验”——一种当代艺术的工作方式
主讲:曹晖
特邀艺术家:卓凡、李剑锋、黄一山、宗宁
学术主持:胡斌
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53美术馆
时间:2011年2月28日晚上7:30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昌岗东路257号老校区)
沙龙形式与内容:研究生处系列沙龙的方式已经相对成型,即有一名主讲作约半小时陈述,再由与会批评家、艺术家作自由讨论。此次沙龙依然采取以往方式,沙龙内容与研讨会相区别,更侧重艺术家具体的工作方式讨论,由参展艺术家就各自具体创作经验作简要陈述,在与会嘉宾们的自由讨论中提示出“生理实验”类型工作方式的特点和启示意义。
李剑锋 《福尔马林浸泡过的幸运儿》 200x200cm 亚麻油彩 2010年
卓凡《X光片•我很高兴……》步进电机、直流电机、有机玻璃、控制器、传感器、头盖骨等160cm×40cm×60m 2009
宗宁《桀》 摄影 艺术微喷120cm×90cm2009
(责任编辑:郑宏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