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秦汉带钩

2011-03-06 16:12:22 未知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师比”、“鲜卑”。带钩是身份的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时代与价值的依据。它是由钩首、腹与钮组成。带钩起源于西周(山东省蓬莱村里集7号西周晚期墓葬就有出土),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流行于各地。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多采用鎏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工艺,斑驳陆离,多姿多彩。带钩的出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进步,西周晚期至西汉,采用带钩固定在革带的一端,只要用带钩勾住革带另一端的环或孔眼就能把革带勾住,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美观,所以当时把革带直接束在外面装束,从而流行开来。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用途,在汉代佩剑较为普遍,带钩便于在腰上挂剑。例如:在河南、安徽等地的汉墓中发现,除在墓主腹部束腹之带有带钩外,还在腰际佩剑处发现一个小带钩,它们造型一样,仅是大小有别,故也称其为剑钩。

云气几何纹棒式带钩

  现将西安博物院收藏的几件战国及汉代的铜带钩介绍如下:

  鸭形带钩(图1)战国,此器通长28毫米,宽14毫米。整体上看,此带钩呈一回首凝视的铜鸭,长嘴短腹,鸭头为钩首,鸭身饰有旋纹以表示翅膀上的羽毛,以不规则的鸭爪作为钩钮,构思巧妙。仅仅是为了提高使用性能,夸张嘴,其表现的动态不减,巧妙的构思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从另一角度看,头颈弯曲,头尾略翘,又似期待。羽翅几何纹增加质感情趣横溢。这种类型的带钩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汉代。

  云气几何纹棒式带钩(图2)战国。此带钩长118毫米,宽15毫米。该器整体近棒形,钩体弧度不大,兽首状钩首,钩身错金银各种几何图案,以宽浅细线、小珍珠点线连为云气纹。云气纹是当时常见的纹饰。例如,在陶器的彩绘、漆器与绘画中采用,变化万千,若流云、若海涛,显示出匠人丰富的想象力,充沛着一种内涵力量。在小小的带钩上构图严密完整,大体对称,细部不对称,在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色彩表现没有单调感,富丽浑厚,光彩夺目。钩钮位置近于钩体中部,直钮。棒形带钩一般较细,钩体呈弓形,主要流行于战国至汉。

  错银兽纹琵琶形带钩(图3)战国。长116毫米,宽92毫米,高22毫米。钩体近似于琵琶形,长颈,端上卷为钩,体下有钮。钩体分三面组成,上平,两侧斜,体尾兽面,而钩为兽尾。兽的腿、足以云纹表现,躯体饰以云雷纹、半环纹以及其他几何形纹,图案间错银纹饰,富有变化,使人难以琢磨,这是在战国至汉代常见的纹饰。错金银工艺较复杂,需要先錾刻各种纹样,再用银镶嵌。纹饰

  变化多,似云、似海浪显得富丽美观。钩体呈反琵琶形,横切面呈半圆形,有长有短。此类带钩流行于春秋晚期至东汉晚期。战国晚期以前以长琵琶为主,钩体多饰有纹饰,秦汉时期,短小素面多

  见。

  云螭长牌形带钩(图4)战国。长102毫米,宽26毫米,高18毫米。整体为复合型组成,前为翼兽,兽首为钩头,长颈,颈后处为兽翼,腹为长牌形,上以浮雕云螭纹。钮为圆形,设在腹背部,钮

  面微隆,上饰一螭龙纹。螭龙为龙的九子之一,似龙体而兽面,形若壁虎,春秋战国时出现。其特征头部简单,嘴部较方,耳为猫耳“几”形下叠,顶有一束长鬓,圆目,大眼、眼球突出,颈粗而曲,细身肥臀,尾前端分叉,爪常上翘,卷向两侧,多为出没云间。春秋战国时的螭龙与以后各代的都有差异,该云螭纹在小小的方寸内,铸出螭龙腾空舞动,纵跃而上,周身云翻雾滚一片迷蒙。姿态盘旋矫健,挺胸昂首,真有气吞太空的磅礴气势,可谓生气勃勃。长牌形带钩的钩首和颈一般都比较小,钩体呈长方形,多数较长大,此类带钩流行于战国晚期。

  凤鸟耜形带钩(图5)长75毫米,宽54毫米,高15毫米。钩头为一兽首,钩身浮雕一凤鸟,昂首站立于山石上,胸部隆起,显示出一种昂扬的气势,身后拖出一条有弹性的鸟尾,体没有过多的装饰,主要表现了凤鸟的神韵和动态,双翅展开,欲腾空翱翔,两旁填云纹。耜,乃翻土农具,形状像今天的铁锹,最早是木制的,后用金属制。耜形带钩的出现,反映了劳动人民将劳动与生活紧密结合,并升华为艺术,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极高的艺术造诣。此形带钩出现于春秋中期,流行于战国晚期,在三晋、关中地区多有发现,以三晋出土最多。

  环形带钩(图6)战国。长56毫米,宽34毫米。此带钩为异形带钩,鸟头形钩首,椭圆环形钩身,环的表面饰有一周连珠纹,环后饰一站马,马体背面有桥形钮,造型独特,构思别开生面。站立的马引人注目,造型准确又生动,马四腿略曲,低首吃草,蹄爪溜圆,也不因在寻草而给人以笨拙之感,站立在窄面上,身上肌肉凸起,整体虽小但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镶嵌松石兽鸟纹带钩(图7)汉代。长160毫米,宽24毫米。此带钩整体看来曲度较大,由两个异兽组成,前一兽的身躯分平行的歧,后一兽从腰部微收,躯干两侧各有一凤鸟。此器通体鎏金,并

  且镶嵌绿松石,工艺精湛、构思巧妙,仿佛凤鸟与异兽在空中盘旋嬉戏,遥相呼应。

  附蝉带钩(图8)战国。长106毫米,宽15毫米。钩身细长,尾部弯曲直连钩钮,弯曲处饰一蝉,以阴刻几何纹生动表现蝉翼。蝉静静地卧在钩体上,钩身表面阴刻一组葫芦花纹,上部为锥形,下有三个螺纹,两旁有波形轮廓线,十分精美。蝉在古代是高洁的象征,古人认为蝉有五德:头上有冠带,是文;含气饮露,是清;不食黍稷,是廉;处不巢居,是俭;应时守节而鸣,是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古人十分推崇。同时,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蝉造型在玉器的运用也比较常见,例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成语中称作“蝉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虎噙羊形带钩(图9)战国。长98毫米,宽44毫米。整体为虎噙羊颈形。以翘起的虎尾作为钩首,钩身为羊形,虎两个前爪紧抓羊颈,虎头紧咬羊颈用力撕扯,羊首回转,前驱向下,后腿向后蹬,拼命挣扎。羊的躯体施“S”形,关节处饰旋纹,空间处纹样排列饰有小珍珠纹,羊体下有两个圆环。此虎纹似虎非虎,形体虽小而显凶猛,扑在羊身上两前爪有力,而羊却毫无反抗的能力,挣扎蹬踢,形体大而软弱。用凶猛与软弱的强烈对比表现出猛虎的气势,整个造型劲健生动,刚柔相济,给人挺拔有力之感。此带钩的钮扁小,位于羊体背面偏后位置。

  虎形带钩(图10)汉代。长90毫米,宽31毫米。此带钩整体是半蹲卧,伸爪抓物的老虎以伸出的一只前爪为勾头,另一只前爪趴地,后腿圈卧,虎身通体施旋纹,虎嘴略张,脖颈上套一项圈,再加之虎尾翻卷上翘,透出一种顽皮可爱的气息,仿佛此虎正在与同伴嬉戏玩耍。整体做工精细、体态传神,颇具动感。

  战国与汉代的带钩有很多相近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区分主要有两点,第一,战国带钩的钮近于后,且钮面较平。汉代带钩的钮向前,呈菌状,即时代越晚钮越靠前。第二,战国钩首角度较大,而汉代带钩的钩首角度较小。

  带钩,当时普遍流行,出土及传世较多。从腹体造型分为多种类型,有兽形、禽鸟形、琵琶形、曲棒形、长牌形等,各有特点,多以写实手法表现,只是颈部和钩钮突出实用性,很有特点。人们使用带钩,不仅为日常所需,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是王公贵族,社会上层人物与名流,所用带钩更为精美,很多带钩制作考究,镶金嵌玉、雕刻纹饰美不胜收,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郭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