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舞蹈中找回丢失的汉字偏旁
2011-03-07 09:01:16 未知
3月6日,广东现代舞团驻团编导刘琦最新力作《临池舞墨》在广州友谊剧院上演,这台之前叫《临池》的作品是刘琦2005年创作的纯肢体性舞作,分别以书体中的甲骨、小篆、隶书、楷书及行草命名。刘琦取各书体中的行笔特征,演化出各有千秋的肢体语言,将“纸上舞蹈”搬上舞台。
早在五年前,刘琦就想以书法为题材,编一出现代舞。那一年,我把书法家、画家王见先生介绍给刘琦。王见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和美术馆馆长,他在书法的研究方面造诣极高。后来刘琦就邀请王见去给广东现代舞团的舞者讲授书法的结构原理,并做各种示范。那一年,刘琦即与王见合作,在广州美院美术馆呈现肢体与书法的多种可能性,演绎了舞蹈意义上的书法艺术。
汉字源于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后在漫长的岁月里演变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到宋代则成为宋体。解放后,汉字经历了从繁体向简体转变的演变。当下,电脑代替了传统的书写,书法差不多成为一种文化遗产了。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字”是穷天地之变的神物,每一个汉字都存在诗意,都有生命的底蕴,近墨者刘琦以舞蹈之名去与书法对话,去挽留正处在演变时代被抛弃的美,试图唤醒文化的记忆。
作为一名女性编导,刘琦的作品充满爆破力,以霸气闻名于舞坛,她张弛有度的艺术个性对于驾驭同样恣肆汪洋的书法舞蹈恰到好处。在刘琦的舞蹈里,我们看到古人的“六书”:象形、形声、指事、会意、专注、假借,奇诡的造字法无疑隐藏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秘密,潜伏着生活的哲学和先人的智慧。借用身体语言,刘琦畅游在“字里行间”,在符号的帝国里时为锋利质朴,时为典雅宽舒,时为遒劲刚毅,时为随性奔放……她找到字与舞的合一,人与字的统一,回到人与自然融合的原点上。一出关于书法的舞蹈如果仅仅让人看到“字”这个文章的衣冠是不够的,还要看到“文”的内涵,这正是“字”之“法”。舞蹈在此“法”的是自然,“法”的是心智,“法”的是无蔽的境界。
欣赏刘琦的舞蹈,从一个字出发,就能看到她的编舞理念。也正是从这里出发,刘琦的舞蹈超越了纸、笔、墨,在诗意的大地上临池舞墨。
原来的《临池》分为五段,这次的《临池舞墨》加进来一段“山水”,把山水画的意境融入其中。舞蹈从“临池”的从容不迫升华为“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精神修为。如果说《临池》是“重重的拿起”,《临池舞墨》已经是“轻轻的放下”,在拿起和放下之间,我们遇见了我们不慎丢失了的汉字偏旁。
(责任编辑:郑宏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